关注我们哦!
来源:艾路雷朵
鳞脚蜥科 Pygopodidae
分布澳洲的一类特殊的蜥蜴,无前肢,后肢退化成鳞片状。无可活动的眼睑,故在外型上很像蛇类。但是可以从外耳孔与蛇类区分,舌头上可以与蛇类区分。正因为没有可活动眼睑故在分类上于同样没有可活动眼睑的壁虎类分在同一个亚目。穴居,多数以昆虫为食,大型种类可捕食小型的爬行动物。
中文正名:澳东蜥 学名:Paradelma orientalis
形似蚯蚓,颈部有黑色横斑,身体背面深灰色或褐色,腹面白色。分布澳洲东部,栖息于林地中,常上树。
中文正名:黑头鳞脚蜥 学名:Pygopus nigriceps
头顶2眼间有黑色斑纹,后面有一大黑斑,身体背面以红褐色为主。分布澳洲大部分地区,生活在荒漠中。
中文正名:鳝蜥 学名:Delma fraseri
体表光滑,似蛇,分布澳洲西南部的沙漠中。体型较小。
中文正名:澳蛇蜥 学名:Lialis burtonis 市场俗称:巴顿氏蛇蜥
该种是鳞脚蜥科最大的物种。体长可达60cm,并且几乎分布澳洲全境,新几内亚岛也有分布。该种的吻很长,可与其他鳞脚蜥类区分,该种的主食是小型的爬行动物。
中文正名:棱蛇蜥 学名:Pletholax gracilis
该种的外型几乎就和蛇一样。头部暗褐色,身体浅灰色至褐色。分布澳洲西部的沿海地区。
中文正名:穴蜥 学名:Ophidiocephalus taeniatus
本种背面浅黄色,体侧有暗色斑纹。分布澳洲中部,栖息于土壤松散地带。
中文正名:侧纹无孔蜥 学名:Aprasia striolata
体表光滑,体背浅褐色,体侧有黑色纵纹。分布澳洲南部,善于挖洞。
鳞脚蜥科到此结束,附上全部属的名单及正式中文名:
Paradelma 澳东蜥属
Pygopus 鳞脚蜥属
Delma 鳝蜥属
Lialis 澳蛇蜥属
Pletholax 棱蛇蜥属
Ophidiocephalus 穴蜥属
Aprasia 无孔蜥属
黄蜥科 Xantusiidae
种类较少,分类地位不定的一类蜥蜴,因为眼睑不能活动,所以有的学者把它归到壁虎亚目中去,不过该种头顶有壁虎亚目其他种类所没有的对称大鳞,与石龙子亚目的蜥蜴类似,故也有人把他归到石龙子亚目。这里还是把它放在壁虎亚目。分布中美洲地区,所占区系为新北界和新热带界。
中文正名:疣蜥 学名:Lepidophyma flavimaculatum
体色为棕灰色,体侧有黄色斑点,唇鳞有黑色斑带。栖息于中美洲的热带雨林,以昆虫为食。
中文正名:斑驳黄蜥 学名:Xantusia henshawi
皮肤较柔软,身上具有斑块,正因如此它有个俗名叫花岗岩夜蜥。该种喜欢栖息在山岩上。捕食昆虫。该科的蜥蜴全部都是夜行性的。
至此黄蜥科结束,附上全部属的名单及部分正式中文名:
Cricosaura
Lepidophyma 疣蜥属
Xantusia 黄蜥属
石龙子亚目 Scincomorpha
非洲蜥蜴科 Cordylidae
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类蜥蜴,区系为热带界。该科的蜥蜴头顶具有对称的大鳞,身上有厚重的鳞甲。部分的种类足有所退化。该科的别名也很多,绳蜥科、环尾蜥科、铠鳞蜥科具指代该科。有的分类学家根据其身上的鳞片是否具棘来划分,将不具棘的种类单独成立板蜥科Gerrhosauridae而分了出来,这里还是放在一起叙述。
中文正名:南非草蜥 学名:Chamaesaura aenea
该种的头部及身体很像蜥蜴科的草蜥,但是足有所退化,该种足极小,同属的有的种类几乎无足,并且鳞片具棘可与草蜥区分。分布南非山区,以昆虫为食,偏好蝗虫。卵胎生。
中文正名:环尾蜥 学名:Cordylus cordylus
该种是环尾蜥属的模式种,也是整个科的模式种。同Chamaeleo chamaeleon 一样虽然是分类上的重要种类但是市场上却不怎么有名。分布南非,捕食昆虫。
中文正名:巨环尾蜥 学名:Cordylus giganteus
环尾蜥属的大型种类,善于挖洞,以昆虫为食。卵胎生。分布南非。
中文正名:犰狳环尾蜥 学名:Cordylus cataphractus 简称:犰狳蜥
该种是很出名的蜥蜴。在受到威胁的时候会用嘴咬住尾巴,将身体卷成一个球状,依靠背部坚硬的鳞甲来抵抗天敌。因此得名犰狳蜥。不过这种防御方式却无法保护四肢,所以有时候虽然可以保住性命,但是四肢却有可能被天敌吃掉,故在产地可以见到不少缺胳膊少腿的个体。该种是南非的保护动物,严禁交易,故市场上极为少见,要有也是天价。
中文正名:橙喉扁蜥 学名:Platysaurus monotropis
橙色的头部和红色的尾巴是其主要特征,不过仅限于雄性,雌性是黑褐色的。分布南非。
中文正名:倭铠鳞蜥 学名:Pseudocordylus nebulosus
身体主要为黑色,背部有黄色斑点,栖息于南非的山岩地带,食昆虫,行动迅速。
中文正名:沙漠板蜥 学名:Angolosaurus skoogi
分布安哥拉及纳米比亚的种类,栖息于海岸灌丛的沙丘地带,受惊时立刻钻入沙子中。该种是近年从Gerrhosaurus 属里分出来的种类。
学名:Cordylosaurus subtessellatus
该种没有正式的中文名,真要叫的话可以叫蓝尾板蜥。放在这里是要说明一下,这种看上去与石龙子科石龙子属的四线石龙子Eumeces quadrilineatus非常相像。但是这种并非是石龙子科的,不是石龙子。所以有时候不能只凭外表的相似来给物种分类,现实中有很多物种是可以打耳光的。所以要注意本质和具体的细节。
中文正名:黄喉板蜥 学名:Gerrhosaurus flavigularis
地栖并穴居的种类,善于挖洞,雄性在交配季节会改变头部的颜色。该种也是较受欢迎的宠物。
中文正名:长尾蛇蜥属 学名:Tetradactylus tetradactylus
四肢很小的蜥蜴。分布南非山区。习惯隐藏于石头下,草丛中,捕食昆虫。
中文正名:四线遁甲蜥 学名:Zonosaurus quadrilineatus
分布马达加斯加的蜥蜴,主要栖息于低海拔的地区。生活与干燥的沙丘地区。
非洲蜥蜴科到此结束,附上全部属的名单及中文名
Chamaesaura 南非草蜥属
Cordylus
Platysaurus 扁蜥属
Pseudocordylus 铠鳞蜥属
Angolosaurus 沙漠板蜥属
Cordylosaurus
Gerrhosaurus 板蜥属
Tetradactylus 长尾蛇蜥属
Tracheloptychus
Zonosaurus 遁甲蜥属
石龙子科 Scincidae
小型至中型的蜥蜴,头顶有对称大鳞。绝大多数身体上覆盖圆鳞,故看上去比较光滑,不过也有一些例外。尾易断,能再生。多为陆栖,也有半水栖、树栖或穴居。日行性种类及夜行性种类都有。多数种类以昆虫为食,大型的种类可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少数种类可兼食植物或以植物为主食。舌较扁,行动的时候会不时吐出。部分种类足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卵生或卵胎生。本科是蜥蜴目的第一大科,有些大属种类非常多,分布也能跨区。除了南极之外,各大洲各大界都有分布,其中以东洋界和澳洲界种类最为丰富。
中文正名:四线箭蜥 学名:Acontias lineatus
分布南非的无足石龙子类,背部有4条纵纹,栖息于沙土地带,善于挖掘,捕食昆虫。卵胎生。
中文正名:光蜥 学名:Ateuchosaurus chinensis 市场俗称:喷点石龙子
中国特产的一种石龙子,额鳞较长是它的特征。生活在海拔较低的地区,主要在夜间活动,捕食昆虫。分布中国华南地区。
中文正名:铜蜥 学名:Chalcides chalcides
四肢很小的石龙子类,体长可达将近50cm,身体很长,四肢只有3趾而非5趾。栖息于草地或荒漠中,捕食昆虫。分布南欧及北非。
中文正名:眼斑铜蜥 学名:Chalcides ocellatus
本种与上述铜蜥是一个属的物种,但是本种的四肢就比较“正常”,善于挖洞,捕食昆虫。分布南欧,北非及阿拉伯半岛沿海地区。
中文正名:所罗门蜥 学名:Corucia zebrata 市场俗称:猴尾石龙子
该种是石龙子科里体型最大的物种,体长可达80cm。尾部灵活,可卷曲缠绕树枝。它是少数纯植食性的蜥蜴之一,以植物的果实和嫩叶为食。夜行性。栖息于所罗门群岛及周边岛屿的热带雨林中。由于受到环境破坏和动物贸易的影响,野生的种群受到很大威胁,故已被列入CITES附录II中。
中文正名:荒野栉耳蜥 学名:Ctenotus leae
该属的物种因耳道处有齿而得名栉耳蜥,行动敏捷,分布澳大利亚沙漠地区。
中文正名:浅绿丛林蜥 学名:Dasia/Lamprolepis smaragdina
该种身体亮绿色,杂以黑色斑点,在树冠上静息的时候较难发现。该种是树栖性的石龙子,很少到地面来活动。主食昆虫,偶食植物。该种原属于Dasia ,近年有的学者将其分到Lamprolepis 属。
中文正名:刺尾胎生蜥 学名:Egernia cunninghami
该种所在石龙子全部都为卵胎生种类故命名为胎生蜥,不过蜥蜴科蜥蜴属里有一个物种叫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 ,下文会说到。在说胎生蜥蜴的时候,这个“蜴”字绝对不能省略,一旦省略就会和本属的石龙子混淆。物种的名字就像注册商标,是不能重名的,一点点的区别也要体现出来,遇到可能会发生混淆的时候,是一个字都不能省略的。该种分布澳大利亚东南部,杂食性。
中文正名:滨海胎生蜥 学名:Egernia frerei
该种全身棕灰色,身体身体较长,呈方形,附肢短而粗壮。分布澳大利亚东北部,杂食性。玩家们所说的刺尾岩蜥也是属于胎生蜥属的物种,学名Egernia depressa ,正式中文名侏胎生蜥。
中文正名:胎生蜥 学名:Egernia modesta
胎生蜥属的模式种。分布澳大利亚东部,栖息于林地中,行动敏捷,喜欢隐藏在草丛,石缝中。卵胎生。
中文正名:阿尔及利亚石龙子 学名:Eumeces algeriensis
非洲的石龙子。能在多种生境下生活,包括森林,草原,沙漠。分布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西班牙也有少量分布。
中文正名:史氏石龙子 学名:Eumeces schneideri 市场俗称:橙点石龙子
该种同样能在多种环境下生存,特征是眼下的从头部一只延伸到后足的红黄条纹。分布北非及西亚地区。
中文正名:中国石龙子 学名:Eumeces/Plestiodon chinensis 市场俗称:中华石龙子
该种是国内最常见的石龙子。体型粗壮,全长可达40cm。其幼体和成体差距很大,幼体身体黑色,背部有三条黄色纵纹,体侧有黄色斑点,尾部蓝色,随着生长这些特征会逐渐消失。这种石龙子是最适合从未养过任何蜥蜴的新手上手的种类。分布中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是中国的特有种。不过近年有的分类学家将原Eumeces 属重新划分,原Eumeces 属只剩下3种,其中2种就是上述的2种,而国内Eumeces 属的物种全部被划到新属Plestiodon 中,目前还有一定的争议,个人也不太喜欢这样划分。
中文正名:蓝尾石龙子 学名:Eumeces/Plestiodon elegans 别名:丽纹石龙子 市场俗称:(南)五线(蓝尾)石龙子。
该种的的幼体和成体变化很大,上图左为幼体,右为成体,不仅“蓝尾”没了,“五线”也没有了。这个种经常和其他的种引起混淆,因为很多的石龙子幼体都是蓝尾的,并且也有线,下文会介绍几种。其名字蓝尾石龙子虽然是对于其特征命名的,但是这是专有名词,特指Eumeces elegans 这个物种,所以其他的蓝尾的石龙子不能叫“蓝尾石龙子”,不然就会引起混淆。国内就有一个幼体和本种长得非常像的石龙子,名为黄纹石龙子Eumeces capito ,其幼体几乎无法区分,成体颜色区别较大,就是商家俗称的(北)五线(蓝尾)石龙子。具体可见http://tieba.baidu.com/p/1236876994
所以见到蓝色尾巴的石龙子就直呼X线蓝尾石龙子是非常不科学的,极易引起混淆。
中文正名:四线石龙子 学名:Eumeces/Plestiodon quadrilineatus 市场俗称:四线蓝尾石龙子
该种背部中央的2行鳞片明显宽于体侧的鳞片,这在分类上是一个标准。“四线”的特征是名字的由来。它是国内石龙子中唯一一个终身尾部蓝色不会退去的种类,老熟个体背上的线还是会褪的,断尾再生的尾巴依旧是蓝色的。俗称四线蓝尾石龙子里的“蓝尾”两字纯属多余,根本没必要说,说了反而会引起混淆。该种行动迅速,难以捕捉。国内分布华南地区,国外分布东南亚。另外可以再返回非洲蜥蜴科那里看看那条非洲蜥蜴科的蜥蜴,是不是很像?
中文正名:五线石龙子 学名:Eumeces/Plestiodon inexpectatus
之前为什么说不要随便把黄纹石龙子和蓝尾石龙子叫五线,那是因为本身就有五线石龙子这个物种。该种分布美国东南部。图里上面是幼体,下面是成体,幼体和国内的石龙子几乎一摸一样。
中文正名:条纹石龙子 学名:Eumeces/Plestiodon fasciarus
又是一种符合所谓的“五线蓝尾石龙子”的种类,图中左上是幼体,右上是亚成体,坐下是雄成体,右下是雌成体。为了不产生歧义,还是建议不要用X线蓝尾石龙子这样的说法。该种同样分布美国东南部,需要面对有长得很像的石龙子个体的问题的不止中国,而老外却是很严谨的,除了用学名区分之外,该种的英文名是Five-lined skink,而上述五线石龙子的英文名是Southeastern five-lined skink,说的时候严格区分,绝对不省略任何单词,这样即便是不懂分类学的人也不会混淆,而国内却没有这样的风气,值得深思。
中文正名:多线石龙子 学名:Eumeces/Plestiodon multivirgatus
再来看一种“X线蓝尾石龙子”吧,该种是分布美国中部的石龙子,英文名是 Many-lined Skink,同样,英文名也是严格区分。
中文正名:西部石龙子 学名:Eumeces/Plestiodon skiltonianus
这是一个幼体容易和四线石龙子混淆的种类,分布美国西部,上面幼体下面成体。英文名是western skink。
中文正名:蓝尾岛蜥 学名:Emoia cyanurum
这种并非是石龙子属的物种,而是岛蜥属的物种。同样有“X线蓝尾”。上面幼体下面成体。分布太平洋的到岛屿上。
中文正名:岛蜥 学名:Emoia atrocostata
四肢较长的石龙子。栖息于海岸红树林地带,受惊时迅速钻入石缝中。分布东南亚及中国台湾。
中文正名:五棱南蜥 学名:Mabuya/Trachylepis quinquetaeniata
这是南蜥属的蜥蜴,和石龙子属的区别是背部的鳞片起棱。上面是幼体,中间是雄性成体,最下面不确定是雌性幼体还是雌性成体,照片的说明只有female。分布北非和南欧的物种,这种同样满足“X线蓝尾”。
中文正名:金色南蜥 学名:Mabuya/Trachylepis aurata
分布欧洲的种类,南蜥属Mabuya 同样也被重新划分过,该种被分入Trachylepis 属。
中文正名:条纹南蜥 学名:Mabuya/Trachylepis striata
南蜥属的另一个种类,分布非洲。
中文正名:长尾南蜥 学名:Mabuya/Eutropis longicaudata
这是国产的南蜥种类。原南蜥属是一个很大的属,欧洲、亚种、非洲、美洲都有记录,现在重新划分之后似乎欧洲非洲的种类都被划分到Trachylepis 属里,而亚洲的种类划分到Eutropis 属里了。该种国内分布华南地区,国外分布东南亚。
中文正名:多线南蜥 学名:Mabuya/Eutropis multifasciata 市场俗称:太阳石龙子
国内南蜥属的另一种类,体型较大,可达40cm以上。国内分布云南,海南等地,国外分布东南亚。
中文正名:鲁非火尾蜥 学名:Morethia ruficauda
分布于澳洲的石龙子类,栖息于林地,灌丛,沙漠等地带。
中文正名:蛇形石龙子 学名:Ophioscincus truncatus
无足的石龙子类,分布澳洲东南部,栖息于林地,灌丛等地带
中文正名:绿血石龙子 学名:Prasinohaema virens
树栖性的石龙子,分布新几内亚岛。该属内共有5个物种,它们是现在地球上唯一的血液是绿色的脊椎动物。原因是它们会在血液里积聚胆绿素,使得血液变成绿色。
中文正名:白斑小耳蜥 学名:Proablepharus tenuis
分布澳洲西部的地栖性石龙子,栖息于灌丛,荒漠等地带,经常躲避在枯枝落叶中。
中文正名:费氏侏蜥 学名:Riopa fernandi 市场俗称:火焰石龙子
身体非常艳丽的石龙子。栖息于非洲中部的热带雨林。该种也是受欢迎的宠物,国内市场可见。受惊时会咬人。国内云南有分布与该种同属的侏蜥Riopa bowringii ,不过它分类地位近年也多次改动,游走于侏蜥属Riopa 和蝘蜓属Lygosoma 。
中文正名:五趾腿蜥 学名:Scelotes capensis
该属的石龙子附肢的退化程度不固定,有的种类四肢都有,但是非常小,有的种类仅有后肢,有的种类完全无肢。该种是四肢都有的种类。分布非洲纳米比亚沙漠。
中文正名:卡氏腿蜥 学名:Scelotes kasneri
该种是仅具后肢的种类,前肢退化。分布南非,善于挖洞。
中文正名:南滑蜥 学名:Scincella reevesi
小型的石龙子。滑蜥属Scincella 的特征是眼下具有一块无鳞区域称为睑窗。该种前肢后体侧有红斑,可与国内的其他滑蜥区分。分布中国华南地区及东南亚地区。
中文正名:宁波滑蜥 学名:Scincella modesta
滑蜥属的另一个成员,中国特有种。该种主要分布华东地区,但是在华北地区也有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经常有发现石龙子,除了黄纹石龙子之外,还有一种小型的就是这种的北方亚种S.m.septentrionalis 。个人也在崂山捕获过。只是文献记载不足,很多应有的产地都没有记录。
中文正名:沙鱼蜥 学名:Scincus scincus 市场俗称:沙鱼石龙子
沙鱼蜥属Scincus 是石龙子科的模式属,该种是沙鱼蜥属的模式种,故该种是石龙子科的模式种。它钻沙子时看似就像在里面游泳,像海中的沙丁鱼,故得名沙鱼蜥。分布北非地区,以昆虫为食。该种也是很受欢迎的宠物,国内市场可见。
中文正名:阿拉伯沙鱼蜥 学名:Scincus mitranus
沙鱼蜥属的另一个物种。主要分布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它能够通过振动洞穴周围的昆虫来取食。
中文正名:爪哇蝘蜓 学名:Lygosoma quadrupes
蝘蜓属Lygosoma 同样是个大属,在亚洲、非洲、澳洲都有分布。近年原Lygosoma 属进行了重新的划分,该种是还在原属内的物种。分布东南亚。
中文正名:铜蜓蜥 学名:Sphenomorphus/Lygosoma indicus 别名:蝘蜓
该种是原Lygosoma 属内被分出去的物种,是国内常见的石龙子,分布长江以南地区。不过幼体与滑蜥很像,可以通过睑窗来区分这2类蜥蜴。
中文正名:巨柔蜥 学名:Tiliqua gigas 市场俗称:印尼蓝舌石龙子
大型的石龙子。该种的最大特征就是蓝色的舌头,受到威胁的时候会吐出舌头恐吓对方。分布新几内亚岛及周边的岛屿,栖息于雨林中。
中文正名:蓝色柔蜥 学名:Tiliqua scincoides 市场俗称:东部蓝舌石龙子/北部蓝舌石龙子
该种是澳大利亚著名的蜥蜴,也是著名的宠物。有2个亚种,东部亚种和北部亚种,就是俗称的东部蓝舌石龙子和北部蓝舌石龙子,东部亚种分布新南威尔士地区,气候是温带气候,而北部亚种分布昆士兰地区,气候是热带气候。两地的环境不同,在饲养的时候也要给予适当的环境。杂食性。
中文正名:环纹柔蜥 学名:Tiliqua/Hemisphaeriodon gerrardii 市场俗称:桃舌蜥。
该种和上述的2种柔蜥很像,不过这种的舌头不是蓝色的,是粉色的。分布澳大利亚东部。该种的分类地位也有点争议,有的学者主张把它分在Tiliqua 属内,有的分类学家主张这种单列一属。
中文正名:粗疣石龙子 学名:Tiliqua/Trachydosaurus rugosus 市场俗称:松果石龙子
该种石龙子附肢短小,尾短而钝圆。该种原本是单列一属的,不过目前更倾向把它归入上述的柔蜥属Tiliqua 。这种石龙子行动缓慢,在产地穿越马路时很容易被来往的车辆压死。分布澳洲南部的沙漠地区。
中文正名:细三棱蜥 学名:Tribolonotus gracilis 市场俗称:红眼鹰蜥。
该种的外型和传统的石龙子类有点不符,但是分类上还是石龙子科的。体背有4列竖起的鳞片。夜行性的种类,捕食昆虫。分布新几内亚岛的雨林中,在饲养时要提供低温高湿的环境。
中文正名:尖鳞棱蜥 学名:Tropidophorus grayi 市场俗称:菲律宾鳄蜥
该种石龙子身上有很多的棱鳞。性喜水,生活于雨林的河流附近,捕食昆虫与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分布菲律宾。国内有与其同属的3种棱蜥。
中文正名:盲箭蜥 学名:Typhlacontias ngamiensis
又是一类无足的石龙子。分布非洲纳米比亚地区。
中文正名:布氏盲蜥 学名:Typhlosaurus braini
形似盲蛇和蚯蚓,但是还是可以通过舌头来区分。眼退化,类似盲蛇。分布非洲纳米比亚沙漠。善于挖洞,以白蚁和昆虫卵为食。
到此石龙子科结束 附上全部属的名单及部分属的正式中文名:
Ablepharus 泛蜥属
Acontias 箭蜥属
Acontophiops 敏捷石龙子属
Adrasteia
Afroablepharus
Alinea
Allengreers
Amphiglossus
Androngo
Anomalopus
Apterygodon
Aspronema
Asymblepharus 异睑蜥属
Ateuchosaurus 光蜥属
Barkudia 笨石龙子属
Bartleia
Bassiana
Brachymeles 短肢蜥属
Brasiliscincus
Caledoniscincus
Calyptotis
Capitellum
Carlia
Cautula
Celatiscincus
Chabanaudia
Chalcides 铜蜥属
Chalcidoseps 铜石龙子属
Coeranoscincus
Cophoscincopus 聋蜥属
Corucia 所罗门蜥属
Cryptoblepharus
Cryptoscincus
Ctenotus 栉耳蜥属
Cyclodina
Cyclodomorphus
Dasia 丛林蜥属
Davewakeum
Egernia 胎生蜥属
Emoia 岛蜥属
Eremiascincus
Eroticoscincus
Eugongylus
Eulamprus
Eumeces 石龙子属
Eumecia
Eurylepis
Eutropis
Exila
Feylinia 菲氏石龙子属
Fojia
Geomyersia
Geoscincus
Glaphyromorphus
Gnypetoscincus
Gongylomorphus
Gongylus
Graciliscincus
Haackgreerius
Hakaria
Helioscincus
Hemiergis 拟石龙子属
Hemisphaeriodon 球齿蜥属
Isopachys
Janetaescincus
Kanakysaurus
Lacertaspis
Lacertoides
Lacertus
Lamprolepis
Lampropholis
Lankascincus
Larutia
Leiolopisma
Lepidothyris
Leptoseps
Leptosiaphos
Lerista
Lioscincus
Lipinia
Lobulia
Lubuya
Lygisaurus
Lygosoma 蝘蜓属
Mabuya 南蜥属
Macroscincus 大石龙子属
Maniciola
Maracaiba
Marisora
Marmorosphax
Melanoseps
Menetia
Mesoscincus
Mochlus
Morethia 火尾蜥属
Nangura
Nannoscincus
Ndurascincus
Neoseps 新石龙子属
Nessia 锡岛蜥属
Niveoscincus
Notomabuya
Notoscincus 背蜥属
Novoeumeces
Oligosoma
Ophiomorus 桑蜥属
Ophioscincus 蛇形石龙子属
Orosaura 铲蜥属
Pamelaescincus
Panaspis 蛇眼蜥属
Panopa
Papuascincus
Parachalcides
Paracontias 异哥蜥属
Paralipinia
Parvoscincus
Phoboscincus
Plestiodon
Prasinohaema 绿血石龙子属
Proablepharus 小耳蜥属
Proscelotes
Pseudoacontias
Pseudemoia 拟岛蜥属
Psychosaura
Pygomeles 臀蜥属
Riopa 侏蜥属
Ristella 四指蜥属
Saiphos
Saproscincus 鼬蜥属
Scelotes 腿蜥属
Scincella 滑蜥属
Scincopus
Scincus 沙鱼蜥属
Scolecoseps
Sepsina
Sigaloseps
Simiscincus
Sirenoscincus
Sphenomorphus 蜓蜥属
Sphenops
Tachygia
Techmarscincus
Tiliqua 柔蜥属
Trachylepis
Trachydosaurus 粗疣石龙子属
Tribolonotus 三棱蜥属
Tropidophorus 棱蜥属
Tropidoscincus
Typhlacontias 盲箭蜥属
Typhlosaurus 盲蜥属
Varzea
Vietnascincus
Voeltzkowia
石龙子科近年成立的新属很多,很多还没有正式的中文名。
蜥蜴科 Lacertidae
头顶具有对称大鳞,四肢完整。舌尖端明显分叉,不时吐出。背鳞形状不一,腹鳞多为方鳞。尾长,易断,能再生。生活在开阔地草丛中、林下、或树栖。绝大多数食昆虫,少数兼食植物,大型种类能捕食小型脊椎动物。该科是人们印象里最普通的蜥蜴,是人类最早认识的蜥蜴类群,四脚蛇的俗称也大多是针对这科的蜥蜴。分布旧大陆地区,欧洲,亚种,及非洲。区系为古北界、东洋界和热带界,古北界是其主分布地。
中文正名:捷蜥蜴 学名:Lacerta agilis 市场俗称:捷蜥、翡翠蜥(错误)
进帖子的时候大家就看到了,我把这种拿来镇贴。因为这种是所有蜥蜴的模式种。所谓模式种,就是一个属内最早命名,用来描述该属特征的物种。生物的二名法命名是由林奈Linnaeus创立的,从1758年1月1日《自然系统》第十版出版时开始生效,1758年命名的第一批物种就是最早被命名的物种。不过早期林奈创立的分类系统没有科这个等级,目下面直接就到属了,并且当年记录的物种还不多,故林奈把所有的蜥蜴全部归入了蜥蜴属Lacerta ,包括鬣蜥,石龙子之流。当然这在现在的分类系统看上去有点可笑,但是当时的意义是非常大的,它奠定了蜥蜴分类的基础。普通鬣蜥,美洲鬣蜥(IG)都是当年林奈命名的物种,当时二者的学名是Lacerta agama 和Lacerta iguana 。当然后期人们对物种的认知逐渐增多,认识到这些形态产地各不相同的蜥蜴归在一个属里是不科学的。故取了它们的种名,作为属名得到了Agama agama 和Iguana iauana 的学名,该学名沿用至今,并且后人以该名字命名了科的名字。所以看到属名和种名完全相同或者仅差一个字母的学名,那么这个物种基本就是林奈命名的。之前说的那么多蜥蜴不少学名就是这样的,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当年的Lacerta 属是所有蜥蜴的模式属,而捷蜥蜴是这个属的模式种,故捷蜥蜴是所有蜥蜴中最早命名的模式种。好了说了不少题外话。这种蜥蜴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蜥蜴之一,西起英伦大不列颠岛,东至中国新疆。是典型的古北界物种。英文名是sand lizard,直译的话容易和鬣蜥科沙蜥属的种类混淆,不建议那么叫。该种在英国是受保护的动物。雄性绿色,并杂有黑色的网状斑纹,背部依产地和个体的不同可能有褐色带或者没有,雌性褐色,易与雄性区分,图片中上为雄性,下为雌性。栖息于岩石,山地,树林,草地,能借助其他动物的洞穴藏身。捕食昆虫,偏好蝗虫。同时由于个体较多,也是其产地各种蛇类,尤其是蝰蛇的主要食源。国内市场夏季可见,但是商家经常会错误的把它叫成翡翠蜥,俗称翡翠蜥的是和它同属的另一个物种,并且中国没有分布,下文会给予介绍。
中文正名:绿蜥蜴 学名:Lacerta viridis 市场俗称:翠绿蜥
蜥蜴属的另一个物种,与捷蜥蜴比较相像,但是从几点可以区分,捷蜥蜴是小型蜥蜴,最大不会超过30cm,而本种是中型蜥蜴,能长到40cm以上。另外,本种雄性的下颌是蓝色的。而雌性可能褐色,也可能绿色,并且可能无黑斑,有黑斑的话也和捷蜥蜴的不一样。广布与东欧各国。以昆虫为主食,大个体可捕食小型脊椎动物。
中文正名:巴尔干绿蜥蜴 学名:Lacerta trilineata 市场俗称:翡翠蜥
这才是真正号称“翡翠蜥”的物种,下颌黄色,其幼体背上有3条纵纹,故学名的种名trilineata 就是来形容这个特征的。国内之所以会把捷蜥蜴叫成翡翠蜥是因为捷蜥蜴来源基本都来自中国新疆捕捉,而雄性捷蜥蜴色彩漂亮则捕捉的比例远远大于雌性,故市场上雄性数量远大于雌性,而不懂的商家以为捷蜥蜴不管雄雌都是绿色的,才有了翡翠蜥这样的叫法。而这种和上述的绿蜥蜴都是欧洲物种,市场上流通比较少,故遇不到会混淆的种类,错误就一直保持者并传开了。此种也是体型中等的蜥蜴,能到40cm以上。主要分布巴尔干半岛及其附近。
中文正名:胎生蜥蜴 学名:Lacerta/Zootoca vivipara
该种也是著名的蜥蜴。它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蜥蜴之一和可存活活纬度最高的蜥蜴。分布从西欧向东一直延伸到俄罗斯东部。虽然向西不及捷蜥蜴,但是向东比捷蜥蜴分布更远。是也是典型的古北界物种。其实除了捷蜥蜴和本种之外,还有一些物种同样也具有很广的分布并且分布情况很相似,比如蛙科的湖蛙Rana ridibunda ,游蛇科的游蛇Natrix natrix ,蝰科的极北蝰Vipera berus ,昆虫中还有薄翅螳Mantis religiosa 。基本都是从欧洲中部一直分布到中国新疆或者更远,这也是个很有趣的现象。石龙子科里有一个属名为胎生蜥属,名字容易混淆,之前已经说过了,再说本种的时候,“蜴”字绝对不要省略。本种最北的记录到达了北纬73°,已经进了北极圈了,这也基本是所有爬行动物可存活的最高纬度了。故这是一种耐寒的蜥蜴。由于温度低,卵不易孵化,故这种蜥蜴是卵胎生的,胎生蜥蜴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由于本种的独特性,有的学者将其从原蜥蜴属Lacerta中独立,自成一属。该种在国内的记录有2处,一处是新疆北部,还有一处是黑龙江北部的边境。
中文正名:蓝斑蜥蜴 学名:Lacerta/Timon lepidus 市场俗称:珠宝蜥
该种是蜥蜴科最大的物种,可长到80cm,体侧的亮蓝色斑点是其明显的特征。身体粗壮,下颌强壮有力,除了捕食昆虫之外,还能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在干旱的季节也会取食植物补充水分。分布西班牙,法国等南欧国家及北非。近年有的学者将它和它的几个近缘种从蜥蜴属里分出,成立Timon 属。
中文正名:辛氏蜥 学名:Gallotia simonyi
体型中等的蜥蜴,分布非洲大陆西面的加那利群岛。该种是蜥蜴科中少数以植物为主食的种类,偶食昆虫。由于分布地小,受到环境影响,该种已是濒危物种,已列入CITES附录I中。
中文正名:奔蜥 学名:Psammodromus algirus
分布南欧和北非的蜥蜴,适应地中海气候条件。目前其野外种群也受到一定影响。
中文正名:棘趾蜥 学名:Acanthodactylus cantoris
分布西亚的种类,因趾缘的鳞片呈锯齿状而得名。栖息于沙漠的灌丛。食昆虫。
中文正名:侧纹麻蜥 学名:Eremias a
分布西亚的麻蜥种类,种下有3个亚种。麻蜥属Eremias的蜥蜴也是分布很广的蜥蜴,目前有的学者主张把非洲的种类分出去,建立新属Pedioplantis 。
中文正名:山地麻蜥 学名:Eremias brenchleyi
国产的麻蜥种类,分布华北和东北地区,华北最常见的蜥蜴。喜欢在树木较少的阳坡上活动,行动迅速。麻蜥是典型的古北界物种,向南一旦越过秦岭-淮河分界线,进入东洋界后,就再也找不到了。
中文正名:荒漠麻蜥 学名:Eremias przewalskii 市场俗称:虎纹蜥
体型较大的麻蜥种类,国内分布于西北地区,国外分布中亚地区。近年来该种也逐渐作为宠物而出现在市场上。
中文正名:缨尾蜥 学名:Holaspis guentheri
尾部蓝色,身上有黄白色纵纹,头尖扁。分布非洲东部及西部,善于爬树,资料显示该种能够向2侧鼓涨身体并且滑翔飞行。似乎在国外是挺受欢迎的宠物。
中文正名:平蜥 学名:Nucras caesicaudata
蓝尾尾巴+黄白色条纹,又是一种长得像蓝尾石龙子的蜥蜴,这次是蜥蜴科的种类。分布非洲南部。
中文正名:纹斑平蜥 学名:Nucras tessellata
身体前部黑白花纹,身体后部红褐色,就是这种蜥蜴。分布纳米比亚沙漠,食昆虫。
中文正名:绿纹山蜥 学名:Tropidosaura montana
背部褐色,有绿色或黄色斑纹,腹面绿白色。分布南非。行动迅速。
中文正名:壁蜥 学名:Podarcis tauricus
该属是从原蜥蜴属里分出来的,分布南欧和东欧地区,栖息于空旷地带。该属内有2个物种利氏壁蜥Podarcis lilfordi 及依比兹壁蜥Podarcis pityusensis 是属于CITES附录II的保护动物。
中文正名:台湾地蜥 学名:Platyplacopus kuehnei
地蜥属的3种蜥蜴是中国特有的蜥蜴。同草蜥属一起,是少数分布在东洋界的蜥蜴科物种。不过最近有分类学家提出把地蜥属并入草蜥属,个人不太喜欢这种分法。该种分布中国华南地区。
中文正名:崇安地蜥 学名:Platyplacopus sylvaticus
颜色比较漂亮的地蜥,模式产地福建崇安,原本记载分布地很少,不过近年接连在广东、浙江、江西发现该种。能够确定该种是连续分布的。
中文正名:北草蜥 学名: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 民间俗称:蛇舅母
蜥蜴科在东洋界的代表,尾长大约是头体长的3倍。尽管身体只有几cm,加上尾巴全长可超过30cm。体侧花纹有个体差异,可能纯绿,可能绿褐相间,可能褐色,也会随日光照射有所变化。主要分布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吉林有少量分布。广西及西南地区则没有分布。市场上常见的蜥蜴之一,饲养开食方面比较容易,但是抗逆性不如石龙子,但总体来说也是易于饲养的蜥蜴。
中文正名:南草蜥 学名:Takydromus sexlineatus
草蜥属的另一个物种,体侧的白点易于和北草蜥区分。该种的尾长和头体长的比例比北草蜥更大,尾长可达头体长的4倍。分布相对北草蜥偏南,国内分布华南地区,国外分布东南亚。北草蜥是中国特产的物种,南草蜥国外有分布,2者在广东同域分布。
中文正名:高雄草蜥 学名:Takydromus sauteri 别名:南台草蜥
来自宝岛台湾的物种。也是中国特有的种类。尾长能达头体长的3倍以上,行动敏捷。分布台湾南部。
至此蜥蜴科结束,附上全部属的名单及部分属正式中文名:
Gallotia 辛氏蜥属
Psammodromus 奔蜥属
Acanthodactylus 棘趾蜥属
Adolfus
Atlantolacerta
Australolacerta
Eremias 麻蜥属
Gastropholis 西非蜥属
Heliobolus 灌丛蜥属
Holaspis 缨尾蜥属
Ichnotropis 粗蜥属
Latastia 拉氏蜥属
Meroles
Mesalina
Nucras 平蜥属
Ophisops 睑窗蜥属
Pedioplanis
Philochortus 青草蜥属
Poromera 顶眼蜥属
Pseuderemias
Scapteira
Tropidosaura 山蜥属
Algyroides 锯缘蜥属
Anatololacerta
Dalmatolacerta
Darevskia
Dinarolacerta
Hellenolacerta
Iberolacerta
Iranolacerta
Lacerta 蜥蜴属
Parvilacerta
Phoenicolacerta
Platyplacopus 地蜥属
Podarcis 壁蜥属
Scelarcis
Takydromus 草蜥属
Timon 蓝斑蜥蜴属
Zootoca 胎生蜥蜴属
美洲蜥蜴科 Teiidae
头顶有对称大鳞,体型类似蜥蜴科的物种。分布美洲。其中有一些类似巨蜥的大型种类,和蜥蜴科一样,舌是分叉的,并会不时吐出。其中有一类蜥蜴双眼上具不能动的透明“眼膜”,有保护眼睛的作用,但它们仍然是有可活动眼睑的,这个类群有时也会单列一科,称为裸眼蜥科Gymnophthalmidae。分布美洲大陆,区系为新北界和新热带界。
中文正名:臼齿蜥 学名:Ameiva ameiva 市场俗称:绿丛林蜥
体型中等的蜥蜴,南美的常见种。广泛分布南美的热带雨林地区。捕食昆虫及小型脊椎动物。其体形类似蜥蜴科蜥蜴属Lacerta 的种类。
中文正名:美洲蜥蜴 学名:Teius teyou
该种是本科的模式种。分布巴西及阿根廷等地,生活于开阔的草原地带,借助岩石隐蔽自己。捕食昆虫。
中文正名:橙喉鞭尾蜥 学名:Cnemidophorus/Aspidoscelis hyperythrus
鞭尾蜥属Cnemidophorus ,亦称健肢蜥属,是美洲蜥蜴科中的一个大属。美洲蜥蜴科的种类主要分布南美,而本属物种的分布可达北美地区。该属内有不少物种是孤雌生殖的,仅有雌性个体。该种有7个亚种,分布美国西南部及墨西哥。
中文正名:六线鞭尾蜥 学名:Cnemidophorus/Aspidoscelis sexlineatus
分布美国南部和墨西哥的种类,目前该属的分类有点变动,似乎是把北美的种类全部归到新属Aspidoscelis 里去了。该属内的物种Crocodilurus amazonicus 是被列入CITES附录II的物种。
中文正名:条纹鞭尾蜥 学名:Cnemidophorus lemniscatus
分布南美的鞭尾蜥种类,色彩艳丽。栖息于林地,草地及海岸沙滩,行动敏捷。
中文正名:棱尾蜥 学名:Kentropyx pelviceps
分布中美洲的蜥蜴。栖息于雨林地面层。该属内也有一些物种是孤雌生殖的。
中文正名:鳄尾蜥 学名:Crocodilurus amazonicus
半水栖的蜥蜴种类,该种尾部侧扁,又2排突起具棱的鳞片,有利于在水中游泳。捕食昆虫及水生动物。分布南美亚马逊河流域。
中文正名:叉齿蜥 学名:Dicrodon guttulatum
分布秘鲁地区的蜥蜴,主要生活在沙漠中,按照其英文名翻译过来则是“沙漠泰加蜥”。
中文正名:闪光蜥 学名:Dracaena guianensis 市场俗称:秘鲁鳄蜥
美洲蜥蜴科中的大型种类,体长可达1米以上。身体粗壮,下颌力量大,可咬碎坚硬的贝类。因为其背部的鳞片与凯门鳄非常相似,所以当地给它的俗称是凯门蜥。性喜水,捕食昆虫及水生无脊椎动物,在干旱季节可上树取食鸟蛋。分布南美亚马逊河流域。该种目前是濒危物种,已列入CITES附录。
中文正名:黑斑双领蜥 学名:Tupinambis merianae 市场俗称:黑白泰加蜥
双领蜥属Tupinambis ,是美洲蜥蜴科中的大型种类,体长可达1米以上,形似巨蜥科的巨蜥。生态位也和巨蜥相似。饲养者经常把它们放在一起说,但是这里还是要重申一下,它们并不是巨蜥。泰加的名字来源于其英文名Tegu。该种分布巴西,阿根廷等地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可取食多种动物,偶食植物。
中文正名:红色双领蜥 学名:Tupinambis rufescens 市场俗称:红泰加蜥
双领蜥属的另一个物种。分布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维亚等地,同样栖息于雨林中。
中文正名:双领蜥 学名:Tupinambis teguixin 市场俗称:金泰加蜥
双领蜥属的模式种。分布相对前2种偏北。据说这种的幼体能仅用2条后肢奔跑。食性上所有的双领蜥都差不多,都是捕食其他动物,偶食植物。
中文正名:斑丽鳞蜥 学名:Callopistes maculatus
该种是智利特有的蜥蜴,栖息于沙漠中。
中文正名:黄巴克蜥 学名: Bachia flavescens
身体纤细,外形类似蚯蚓和蚓螈。身体上有未完全退化的附肢。虽然该种的四肢不发达,但是能够依靠尾巴进行跳跃,行动速度较快。
中文正名:菱斑安拉蜥 学名:Anadia rhombifera
分布南美洲北部的蜥蜴,喜欢在开阔地带活动。捕食昆虫。
中文正名:节蜥 学名:Arthrosaura reticulata
分布秘鲁、厄瓜多尔地区的蜥蜴,在雨林地面层活动。
中文正名:眼斑梭蜥 学名:Cercosaura ocellata
背部有黑色眼斑。同样栖息于南美热带雨林地面层的蜥蜴。
中文正名:全肢蜥 学名:Ecpleopus gaudichaudii
同样是栖息于南美热带雨林地面层的的小型蜥蜴,这类蜥蜴在新分出的裸眼蜥科里非常多。
中文正名:中美裸眼蜥 学名:Gymnophthalmus speciosus
该属的蜥蜴有点像石龙子,附肢较小,身体细长,运动起来有点像蛇。同鞭尾蜥一样,也是孤雌生殖的种类。该种分布中美洲,栖息于热带雨林地面层。
中文正名:复瓦异趾蜥 学名:Heterodactylus imbricatus
附肢有所退化的蜥蜴,身体细长。分布巴西,巴拉圭等地。
中文正名:小睫蜥 学名:Micrablepharus maximillani
非常像石龙子的美洲蜥蜴科的动物,同样具有蓝尾的特征。分布南美。
中文正名:厄瓜多尔锯趾蜥 学名:Prionodactylus oshaughnessyi
同样是一种栖息于雨林地面层的蜥蜴。分布厄瓜多尔地区。
中文正名:安第斯蜥 学名:Proctoporus stigmatoral
该属的蜥蜴的英文名直译过来是灯泡蜥蜴,因为它们能“发光”,据研究它们能够吸收光线并且从体侧的孔状斑释放,认为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手段。
中文正名:双线中美蜥 学名: Tretioscincus bifasciatus
又是一种长得像石龙子的美洲蜥蜴,又是具有“X线蓝尾”的特征。分布哥伦比亚等地。
至此美洲蜥蜴科结束,附上全部属的名单及部分属的正式中文名:
Ameiva 臼齿蜥属
Aspidoscelis
Cnemidophorus 健肢蜥属
Teius 美洲蜥蜴属
Kentropyx 棱尾蜥属
Crocodilurus 鳄尾蜥属
Dicrodon 叉齿蜥属
Dracaena 闪光蜥属
Tupinambis 双领蜥属
Callopistes 丽鳞蜥属
Alopoglossus 狐舌蜥属
Amapasaurus
Anadia 安拉蜥属
Anotosaura
Argalia 石纹蜥属
Arthrosaura 节蜥属
Aspidolaemus
Arthroseps
Bachia 巴克蜥属
Calyptommatus
Cercosaura 梭蜥属
Colobodactylus 断趾蜥属
Colobosaura
Colobosauroides
Echinosaura 棘皮蜥属
Ecpleopus全肢蜥属
Euspondylus 脊蜥属
Gymnophthalmus 裸眼蜥属
Heterodactylus 异趾蜥属
Iphisa
Leposoma 鳞蜥属
Macropholidus 巨鳞蜥属
Micrablepharus 小睫蜥属
Neusticurus 泳尾蜥属
Nothobachia
Ophiognomon 似蛇蜥属
Opipeuter
Pantodactylus 满趾蜥属
Petracola
Pholidobolus 厄瓜多尔蜥属
Placosoma 盘蜥属
Prionodactylus 锯趾蜥属
Procellosaurinus
Proctoporus 安第斯蜥属
Psilophthalmus
Ptychoglossus 舌褶蜥属
Riolama
osaura
Stenolepis 窄鳞蜥属
Teuchocercus
Tretioscincus 中美蜥属
Vanzosaura
双足蜥科 Dibamidae
科下仅1属。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体小蚯蚓状,头顶大鳞少,周身被以覆瓦状排列的圆鳞。眼隐于眼鳞下。舌短。尾短而钝圆。无前肢。雄性具1对扁短的鳍状后肢。穴居。卵生。本科也经常置于壁虎亚目。
中文正名:白尾双足蜥 学名:Dibamus bourreti
国内的双足蜥,尾部白色,生活于海拔200-800米的山丘上,栖息于土层中,分布广西。
中文正名:高山双足蜥 学名:Dibamus montanus
国外的双足蜥种类,分布东南亚。双足蜥科的物种基本都分布在东洋界。
蛇蜥亚目 Anguimorpha
蛇蜥科 Anguidae
四肢消失或退化的蜥蜴,但是也有部分种类四肢健全。无足种类似蛇。舌先端分叉或有深缺刻。具有可活动眼睑,尾长,易断,能再生。日行和野行的种类都有。捕食昆虫及其他小型动物。在欧洲,亚洲及美洲分布,区系为古北界,东洋界和新北界和新热带界。根据化石记录表明,该科动物起源于北美,后扩散到欧洲及亚洲。从现存种类也可看出,有足种类分布北美,而无足种类分布欧亚地区。
中文正名:蛇蜥 学名:Anguis fragilis
蛇蜥科的模式种。鳞片光滑,呈棕色或灰色。全长可达40cm以上。分布在欧洲广泛分布。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偏好软体动物及蚯蚓。
中文正名:脆蛇蜥 学名:Ophisaurus harti
在国内有分布的蛇蜥种类,全长可达30cm以上,行动似蛇,以蜗牛,蚯蚓,昆虫为食。该种是夜行种类,而上述蛇蜥Anguis fragilis
则是日行种类。国内在华东地区及西南地区分布。
中文正名:三线脆蛇蜥 学名:Ophisaurus attenuatus
全长可达1米左右的脆蛇蜥。行动较为迅速,被捕获时会自断尾来逃生。分布美国中部及东南部。捕食昆虫及蠕虫。
中文正名:棕脆蛇蜥 学名:Ophisaurus/Pseudopus apodus 市场俗称:帝王蛇蜥。
该种是蛇蜥科最大的物种,全可达1.3米。移动方式和蛇类有所不同。该种有时也被当做宠物来养,据说寿命可达50年。分布巴尔干半岛及里海地区。本种以前是归在脆蛇蜥属Ophisaurus 的,近年有的分类学家将其独立成一属而分了出来。
学名:Celestus costatus
该种没有正式的中文名。外形极似石龙子科的蜥蜴,四肢完整,身体较短,但毫无疑问,它是属于蛇蜥科的。分布中美洲地区。
中文正名:横纹肢蛇蜥 学名:Diploglossus fasciatus
肢蛇蜥属Diploglossus 的蛇蜥,都是一些有足的蛇蜥类,包括上述的Celestus 属物种,也是从这个属里分出去的。该属物种打破了一般人对蛇蜥的认知,认为蛇蜥都是一些无足蜥蜴是错误的,之前的科目中也有很多无足蜥蜴,但都不属于蛇蜥,而蛇蜥也并非全都是无足蜥蜴。所以无足蜥蜴=蛇蜥这个错误的观点需要改正。该种分布巴西等地。
中文正名:残肢蜥 学名:Ophiodes striatus
分布南美的蛇蜥种类。其英文名翻译过来是“蠕虫蜥蜴”。
中文正名:棕色侧褶蜥 学名:Gerrhonotus liocephalus
又是一类有足的蛇蜥类。Gerrhonotus 属近年也被拆分成好几个属,它们的共同英文名是Alligator lizard。该种分布美国德克萨斯地区。
中文正名:鳄蛇蜥 学名:Elgaria/Gerrhonotus kingii
别名:横斑侧褶蜥 原Gerrhonotus 属内被分出去的一类蛇蜥。主要在地面活动,偶尔上树。夜行性物种。
学名:Abronia/Gerrhonotus graminea 市场俗称:绿树鳄蜥
该种没有正式的中文名,种名graminea 是绿色的意思。这种和同属的Abronia taeniata(俗称为横带树鳄蜥)近年来也作为宠物出现在市场上,由于英文名的关系俗称变成了鳄蜥,也看到过有人把各种英文名名字含“鳄鱼”字眼的蜥蜴归为一类。这是不科学的,英文名只是外国的俗称,并不是什么科学性很高的名字。各种英文名带“鳄鱼”字眼的蜥蜴都是各个科里的的物种,上文也提到了不少。但是都是分类上差很多的物种,不能混为一谈。真正的鳄蜥只有下文将提及的瑶山鳄蜥。该种分布及墨西哥地区。估计不少饲养该种的饲主也想不到,这是蛇蜥科的物种。
蛇蜥科到此结束,附上全部属的名单及部分属的正式中文名:
Anguis 蛇蜥属
Ophisaurus 脆蛇蜥属
Pseudopus 棕脆蛇蜥属
Celestus
Diploglossus 肢蛇蜥属
Ophiodes 残肢蜥属
Gerrhonotus 侧褶蜥属
Abronia
Barisia
Coloptychon
Elgaria 鳄蛇蜥属
Mesaspis
蠕蜥科 Anniellidae
科下仅一属,无足的蜥蜴类,类似蠕虫。分布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区系为新北界。
中文正名:蠕蜥 学名:Anniella geronimensis
无足的蜥蜴类,具有可活动的眼睑,但是没有外耳孔。善于挖洞,以无脊椎动物为食。
毒蜥科 Helodermatidae
仅1属2种。分布于北美洲,区系为新北界。下颌具毒牙,是现存少数的有毒蜥蜴,被咬后有较强疼痛感,但一般不致命。行动缓慢,主要食洞穴中的幼鼠,也食鸟蛋等其它多种食物。2种均是列入CITES附录II等级以上的保护动物。
中文正名:钝尾毒蜥 学名:Heloderma suspectum 市场俗称:希拉毒蜥
中型蜥蜴,体型在30-50cm。希拉毒蜥的名字来源于其英文名直译,希拉是其产地的一条河流的名字。该种颈部和尾部较短。种下有2个亚种。关于2种毒蜥的具体LD50值网上众说分坛。并且会根据亚种的不同和测试动物的不同而变化。分布美国西南部及墨西哥西北部。
中文正名:毒蜥 学名:Heloderma horridum 市场俗称:珠毒蜥
体型较钝尾毒蜥大,可达1米,颈部,尾较长。能够挖洞躲避炎热,时常也会上树。分布墨西哥至危地马拉的沿海地区。该种下的危地马拉亚种H.h.charlesbogerti 是列入CITES附录I的种类。
异蜥科 Xenosauridae
种类较少的类群,分布中美洲地区,区系为新北界和新热带界。科下1属。这类蜥蜴比较偏好水生的环境,捕食其他动物。
中文正名:异蜥 学名:Xenosaurus grandis
分布墨西哥及危地马拉,栖息于热带雨林,居住在岩缝中,食昆虫。
鳄蜥科 Shinisauridae
单属单种。形似幼鳄。仅产于中国。有的分类系统中将其置于上述的异蜥科内。
中文正名:鳄蜥 学名: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别名:瑶山鳄蜥
背部有2行棱脊。尾长而侧扁。性喜水,善于游泳。生活在山沟中,常匍匐在向阳水塘上方的树枝或岩石上,稍有响动,迅速跃入水中,隐于石下或树根缝隙间。晨昏觅食,有咬物不放的习性,捕食昆虫、小鱼、蚯蚓、蝌蚪等。仅产于广西大瑶山。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拟毒蜥科 Lanthanotidae
单属单种。和鳄蜥亲缘关系较近。和鳄蜥一样,产于东洋界。
中文正名:拟毒蜥 学名:Lanthanotus borneensis
眼小,具有可活动眼睑,无外耳孔。身形有点像毒蜥,但无毒,故称拟毒蜥。体长可达40cm以上。栖息于雨林的河流附近,以各种小型动物为食。分布印尼加里曼丹岛(婆罗洲)。
巨蜥科 Varanidae
科下单属,但分了几个亚属。眼睑发达,瞳孔圆形;鼓膜裸露;舌细长,先端深分叉,可缩入基部舌鞘内。尾长,但不易断,能作为自卫的武器。陆生为主,也树栖、穴居或水栖。食各种小动物和腐肉。体大,可达0.5-3米。现存最大蜥蜴也在该科内。分布亚洲,非洲及大洋洲,区系为古北界,非洲界,东洋界及澳洲界。
中文正名:巨蜥 学名:Varanus salvator 别名:圆鼻巨蜥 民间俗称:五爪金龙 市场俗称:水巨蜥?,泽巨蜥?
首先要说一点,尽管爬友习惯根据该种的英文名water monitor叫做水巨蜥,但是该种的正式中文名不管是文献还是官方文件一直是“巨蜥”。这个“巨蜥”就是特指Varanus salvator 和它的所有亚种。而不是泛指所有巨蜥属的蜥蜴Varanus sp.。正式名字中的“水巨蜥”指的是爬友所说的莫顿巨蜥Varanus mertensi 。由于该种种下的亚种分类地位近年有不少改动,所以具体有多少亚种也是个变化的数字,一般来说是7个亚种。由于爬友们的俗称没有什么规律性,Varanus salvator 的亚种既有被叫XX水巨蜥的,也有被叫XX泽巨蜥的,但是也有被叫XX水巨蜥和XX泽巨蜥的种类并不是这个物种的亚种,再加上分类变动的问题,就显得比较混乱。所以只能从学名入手,有“Varanus salvator ”的,再加上亚种名,则必然是这个物种。 该种分布整个南亚及东南亚地区,国内也有分布,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一般个体在1.5-2米左右,有些亚种的极限个体能到将近3米,属于大型巨蜥。
中文正名:白喉巨蜥 学名:Varanus albigularis
分布于非洲大陆南部的巨蜥。头部较短,体色呈灰棕色,杂以浅黄,黑色的饰纹。尾部灵活,是其防御武器。种下有3个亚种,其中V.a.microstictus 就是玩家们所说的黑喉巨蜥。
中文正名:尼罗河巨蜥 学名:Varanus niloticus
同是样分布非洲大陆的巨蜥。分布范围要比白喉巨蜥大得多,北非地区分布尼罗河流域,此外几乎分布撒哈拉沙漠以南全境。该种较为凶猛。原本有2个亚种,即指名亚种和西非亚种(华丽亚种),后者就是所谓的华丽尼罗河巨蜥,不过近年有的学者把后者独立成物种。称为华丽巨蜥Varanus ornatus 。
中文正名:西非巨蜥 学名:Varanus exanthematicus 市场俗称:平原巨蜥
体型中等的巨蜥,最大1.2米左右。头部较宽,颈部短小。“平原巨蜥”的名字来源于其英文名Savannah Monitor,Savannah音译萨瓦娜,指代非洲的热带稀树草原。由于不会长得太大,并且性格相对温顺,所以经常被拿来当做宠物,是饲养最多的宠物巨蜥。分布非洲的热带稀树草原区域。
中文正名:葱绿巨蜥 学名:Varanus prasinus 市场俗称:绿树巨蜥
适应树栖生活的蜥蜴,身体亮绿色,杂以黑色斑纹。色彩组合很适合在雨林中隐蔽。分布新几内亚岛。该种是Euprepiosaurus 亚属内的巨蜥。
中文正名:刺尾巨蜥 学名:Varanus acanthurus
分布澳洲西北部的巨蜥,带刺的尾巴是其显著的特征。分布澳洲西北部。
中文正名:荒漠巨蜥 学名:Varanus griseus 市场俗称:沙漠巨蜥
分布中亚西亚,及北非地区的巨蜥。适应干旱的环境。种下有3个亚种。
中文正名:孟加拉巨蜥 学名:Varanus bengalensis
主要分布西亚和南亚地区的巨蜥,体长可到1.5米以上。过去中国云南曽发现一种巨蜥,命名为伊江巨蜥Varanus irrawadicus ,后被归入该种的亚种V.b.irrawadicus ,不过近期又有人将这个亚种废除,归于其指名亚种V.b.bengalensis 。
中文正名:暗色巨蜥 学名:Varanus nebulosus 市场俗称:暗影巨蜥
主要分布中南半岛的巨蜥。孟加拉巨蜥的好基友。该种发表的时候以独立物种发表,不过近年来先后2次被归入孟加拉巨蜥的亚种V.b.nebulosus 。最近一次分类变动又从亚种回恢复到了独立的种。如何区分2者也是困扰爬友的一大问题。这2种的关系到底该如何,见仁见智吧。
中文正名:黄点巨蜥 学名:Varanus salvadorii 市场俗称:萨氏巨蜥
分布于新几内亚的巨蜥。该种在巨蜥系统演化上具有较大的意义。现在研究认为巨蜥是从亚洲扩散到大洋洲去的,而其中也有一些种类留在了2者之间的印尼群岛,本种就是其中一种。
中文正名:葛氏巨蜥 学名:Varanus olivaceus
该种巨蜥最出名的地方就是它是少数的杂食性巨蜥,除了和其他捕食一样捕食动物之外,这种巨蜥还会取食水果。分布菲律宾的吕宋岛及临近岛屿。该种曾经的学名是Varanus grayi ,称为黑眉巨蜥,但是不知为何会改成现在的学名,分类变动理论上应该不会改变种名。
中文正名:眼斑巨蜥 学名:Varanus giganteus
澳洲最大的巨蜥,一般在1.5-2米,极限个体能到2.5米。据研究同科摩多巨蜥一样,该种的口内具有可以引起感染的细菌。分布澳洲中部的干旱沙漠地区。
中文正名:树巨蜥 学名:Varanus varius 别名:饰纹巨蜥 市场俗称:雷氏巨蜥
玩家们经常把Euprepiosaurus 亚属内的一些巨蜥叫做XX树巨蜥,但是个种的正式名字才叫树巨蜥。该种是澳洲第二大的巨蜥,习惯栖息于树上。分布澳洲东部的热带雨林及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
中文正名:科摩多巨蜥 学名:Varanus komodoensis 俗称:科莫多龙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蜥蜴,可达3米以上。关于该种的资料相信大家已经从各方面渠道了解很多了。除了大之外,该种更出名的地方在于它的嘴中。原本认为它的口中有极易引起感染的细菌,被咬一口后猎物会在数天之内死于败血症。但是近年来研究表明它有自己的毒腺,能够产生毒液。它在巨蜥的系统演化上也有重要意义,它也分布地是介于亚欧大陆和澳洲大陆之间的蜥蜴。在澳洲巨蜥系统演化有重要意义。分布印尼科摩多岛及周边岛屿,但因为环境破坏等原因已是濒危物种。已列入CITES附录I。另外,其他所有种类的巨蜥也都是CITES附录II等级以上的物种。
所有的蜥蜴类已介绍完毕,接下来简要介绍一下蜥蜴类的近亲——蚓蜥类。
蚓蜥目Amphisbaeniformes或蚓蜥亚目Amphisbaenia
包括蚓蜥科Amphisbaenidae、佛罗里达蚓蜥科Amphisbaenidae、双肢蜥科Bipedidae和短头蚓蜥科Trogonophiidae。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和非洲热带地区,少数分布于北美洲、中东和欧洲。区系为古北界,新北界及新热带界。体长圆柱形,具浅沟。无外耳,眼退化。均无后肢,多数无前肢。穴居,头顶具大型坚硬鳞片,用以钻洞。既可生活于湿润的土壤中,也可生活在干燥的沙质中。与蜥蜴目近缘。曾属于蜥蜴,但是现在普遍认为这类动物不属于蜥蜴。
代表种:
中文名:白线蚓蜥 学名:Amphisbaena alba 分布南美的种类,栖息于热带雨林中,食白蚁及甲虫。
中文名:黑白蚓蜥 学名:Amphisbaena fuliginosa 同样分布南美的种类,栖息于热带雨林中
中文名:欧洲蚓蜥 学名:Blanus cinereus 分布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通常栖息于地下。
中文名:红蚓蜥 学名:Rhineura floridana 眼退化,耳消失的种类,分布美国佛罗里达。
中文名:双肢蜥 学名:Bipes biporus 也叫鼹蜥,具有前肢的蚓蜥类,前肢能够协助头部挖洞,运动时前肢也参与爬行。分布下加利福尼亚半岛。
中文名:花蚓蜥 学名: Trogonophis wiegmanni 分布北非的种类,能像球蟒一样将自己身体卷曲成球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