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项城,葬于安阳,袁世凯为何至死也不葬入祖坟袁世凯的后代现状

2023-09-16 20:17:44 生活常识 88

生于项城,葬于安阳,袁世凯为何至死也不葬入祖坟

古代的官员到了岁数,就会上书皇帝:乞骸骨。乞求使骸骨能够归葬故里,其实就是告老还乡的意思。

这一说法最早出自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赵充国传》:“充国乞骸骨,赐安车驷马。”

故乡于每个游子,既是出生长大的地方,也是心灵的归宿。

赵充国是陇西人,在长安做官,虽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但少年离家,仕途悠远,老来依旧思念故乡。

此后,乞骸骨归故乡就成为离家游子的夙愿。

近代著名政治家于右任曾写道: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走遍天下,家在故乡。

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人称“袁项城”。他的父母亲都埋葬在河南项城,但他自己死前,却早早留下遗愿,死后不葬入祖坟,而是埋在了同为河南,却离家遥远的安阳。

至于归葬安阳,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事是袁世凯早就定下的,1911年6月,袁在写给端方的信中写道:“兄衰病日增,行将就木,牛眠之区,去冬已卜得一段。”

“牛眠之地”是风水学上的说法,可以理解为风水宝地的意思。

袁世凯自言牛眠之地选好,看似是身体不佳,交代后事,但考虑到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欺骗性。

彼时辛亥革命尚未爆发,袁世凯遭到满清贵族、尤其是摄政王载沣的猜忌,大权旁落,隐居安阳,而端方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在满人中地位很高,袁世凯在信中故意放话交代后事,借此欺骗世人、迷惑政治对手也说不定。

司马懿在于曹爽争斗中就用过这招,面对前来试探虚实的李胜,司马懿喝粥都从嘴角往下流,自言:年老沉疾,危在旦夕。君屈当并州,并州离胡人很近,好自为之,恐怕我们不能再见面了。

等到“高平陵之变”爆发,司马懿生龙活虎,把个曹爽一家,杀的干干净净。

第二种说法认为,袁世凯与哥哥袁世敦不和,而哥哥又是族长,袁世凯一怒之下,不再归葬故里。

众所周知,袁世凯的母亲刘氏是父亲袁保中的小妾。做为庶子,袁世凯早早被过继给叔叔袁宝庆。但袁世凯命中富贵,早早飞黄腾达。

比起仕途得意的弟弟,袁世凯的二哥,也是袁宝中的嫡子袁世敦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他虽官至济南候补知府,但却因为在义和团运动中掩败献功,被劾革职。

有说法认为,袁世敦之所以遭到弹劾,是代弟弟受过,袁的政敌抓不到袁世凯的把柄,就拿他哥哥出气。

遭此霉运的袁世敦希望弟弟能拉一把,但袁世凯急于自保,对哥哥的请求视而不见,兄弟就此结下冤仇。

刘氏去世以后,袁世凯希望母亲能归葬袁家祖坟,却被族长袁世敦阻止,他以刘氏是妾室为由,不允许刘氏从正门出殡,也不允许刘氏与袁宝中合葬。

彼时袁世凯虽然已是直隶总督,但在家族内却毫无发言权,只能另外买地安葬母亲,此事也被认为是袁世凯死后不愿意归葬项城的原因。

第三种说法也是源于后人推测。

安阳与袁世凯渊源深厚,安阳洹上村相传是商朝名相伊尹曾经隐居的地方,而安阳也是袁氏远祖袁绍的发迹地,袁世凯从小就知道安阳,任职直隶总督期间,他在安阳一次就买了两百亩地。

1906年北洋阅兵,袁世凯就选在安阳,一时中外记者云集,袁世凯风光无限。

而安阳的洹上靠近直隶边界,交通发达,信息灵通,袁世凯1908年下野后就隐居这里,仿效伊尹,坐等东山再起。

在袁世凯心目中,安阳就是他的故乡。

1916年袁世凯去世,长子袁克定遵循袁世凯“葬吾洹上”的遗愿,派人在安阳勘察吉壤,历经两年,耗资七十万银元,建起了占地近140亩的“袁林”。

据说袁克定要求把陵墓定为“袁陵”,遭到了北洋大臣的反对,徐世昌进言:

“项城生前称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宝,且已取消洪宪年号,如果采取 袁陵 之名,实为不妥。林与陵谐音,《说文解字》上所载陵与林二字又可以互相借用,避陵之名,仍陵之实,这多好啊!”

袁克定听从了徐世昌的建议,弃“袁陵”而称之为“袁林“。

时至今日,“袁林“内的建筑依然保留完整,1952年毛主席视察袁林后,指示要保护起来,作为反面教材,警示后人。

2013年,“袁林”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被安阳市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袁世凯真的是被他儿子袁克定坑死的吗

因为袁世凯临终前曾吐出其人生的最后四个字:“他害了我。”因此,有袁世凯是被坑死的说法。

那袁世凯说的这个“他”究竟指的是谁呢?

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外人,筹安会的杨度;一种说是家人,长子袁克定。

其实关于帝制之误,除了“他害了我”,袁世凯生前还有两次说法。一次是取消帝制时的官样说法,在取消帝制的命令中,袁世凯说称帝是因为民意,言下之意,他看到的民意都是支持的,搞帝制完全是出于对民意的尊重。殊不知,他看到的民意大多数都是在他自己的授意下制造出来的,因此,这种将责任推给全体国民的说法明显就是狡辩,毫无听的必要。

不过,袁世凯私下和徐世昌等故交说起称帝原委时还是比较诚恳的,在私下谈话中,他没有把责任推给全体国民,而是说自己是一时昏聩受了奸邪小人的迷惑,这些奸邪小人指的是谁?不言自明,当然是杨度那几个帝制怂恿者。

“他害了我”是袁世凯第三次说法。细思起来其实很意味深长,第一次是全体国民,第二次是几个小人,第三次成了一个人。

有这三次说法再来理解这个“他”似乎就容易多了。如果这个他指的是外人,他大可延续第二次“小人”的说法,而不是一个中性的“他”,更重要的是,第二次的说法很明显袁世凯仍没把话说透,因为奸邪小人的背后还有人,这个人是谁呢?只能是以太子自居的袁克定。

所以说,袁世凯说的“他害了我”就是儿子害了老子的意思。

在当时,这种结论不光是某个人的看法,袁的家人、袁的故交几乎都这么认为,其中徐世昌的说法最有分量也最能揭示玄机——“在项城左右,以新势力尚未养成,不得不勾结张勋、倪嗣冲等极旧派以抵制段、冯,某公子皆主其谋。”

透过徐世昌的这个说法能品出什么味道来?虽然袁克定坑了袁世凯,但袁世凯自己也有份,所以他是怨而又无法怨出口。

而如果认定这个说法,那就会产生一个新问题,袁克定真的能坑死袁世凯吗?

说到这个问题,大家伙一定会拿袁克定弄假顺天时报蒙蔽袁世凯来作答。事实上,假顺天时报只是冰山一角,时人曾有议论,一向老成持重、滴水不漏的袁世凯怎么偏偏在称帝期间那么做作、那么故弄玄虚呢?有人说,那是因为袁克定蒙蔽的结果,老子无形中成了儿子的提线木偶。

更严重的,对袁世凯而言,蒙蔽还不是致命的,致命的是袁克定在袁世凯整个称帝过程中始终可笑地以太子自居。

这太要命了。

一来,不反对袁世凯称帝,但坚持传贤不传子的一帮人坚决地站在了称帝的对立面。

二来,段祺瑞、冯国璋是绝不能接受袁克定太子一说的,与其说他们反的是袁世凯称帝,不如说他们反的是袁克定将来的继位。

而袁世凯对袁克定这个做派又是什么态度呢?

有个事例最能说明问题。

段祺瑞辞去陆军总长,赴西山养病时,袁克定纠集一帮人在中南海居人堂附近向段祺瑞群起而哄骂:“穷秀才”,“段歪鼻子”。段祺瑞气愤之极,于是向袁世凯面述,袁却只微笑,而不语。

虽然在发现袁克定用假报纸蒙蔽自己的时候,袁世凯抽过袁克定,但对其太子嚣张做派,袁世凯其实是未加制止的,也未能真正警觉到其中的要命处。

所以说,袁克定坑害袁世凯,众多蒙蔽的把戏只是其表,要害是他先于袁世凯做起了太子。

这种嚣张与荒谬才是对袁世凯的致命坑害!

张伯驹曾用一诗论过此事——

跪拜行礼最解颐,不知大事势都移。

东宫储位何尝定,却笑空言太子辞。

袁世凯称帝

这是袁世凯这一生唯一做错的一件事。事实上从袁世凯发迹以来,他为中国做的贡献非常大,在甲午战争之前,他带兵去平定了朝鲜的内乱,维护了大清帝国的尊严,八国联军进北京以后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要求,天津不能驻军,袁世凯把士兵改头换面称作为警察,巧妙的规避了这一条约,使得清政府在天津的统治权得以继续。拒绝了朝廷的旨意,坚决不支持义和团,使得山东没有受到八国联军的攻击,老百姓生活还算稳定。小站练兵训练出来,中国第1支近代化军队,并且凭借着手上的实力,迫使清帝退位,这可是在不流血的情况下做到的,而没有袁世凯,当时南方的革命党根本无力推翻清帝国。原本袁世凯和孙中山谈妥的条件是实施总统制,但孙中山在失去了总统权力以后出尔反尔,决定要改成议会制,企图架空总统,这造成了袁世凯勃然大怒,决定登基称帝,犯下了人生中最大一个错误,从此万劫不复。

袁世凯年轻时候的有哪些经历

袁世凯作为晚清重臣、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洪宪皇帝,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影响了近代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走向。然而,年轻时代的袁世凯也是经历了幼年官绅生活、童年多方积淀、青年戎马历练。直到袁世凯成为朝鲜的“幕府将军”、实际控制朝鲜,也帮助袁世凯捞取了自己“辉煌”的第一桶政治资本。

一、幼年富裕的官绅生活。袁世凯祖上“剿捻”,搭上与李鸿章的关系。1859年9月16日出生于河南陈州府项城县的仕宦世家。1864年5岁的袁世凯被过继给胞叔袁保庆为嗣子。袁氏家族靠早年开典当铺、置办田产而经济上致富。此外,1853年袁世凯二爷袁甲三在安徽督办团练,随后督办安徽、河南、江苏三省“剿捻事宜”,立下赫赫战功。袁氏所办团练曾经数次攻陷捻军的会盟地和根据地—安徽雉河集,切断了捻军和太平军的联合,保证了曾、李倾全力剿灭太平军。这也为袁世凯后来成为李鸿章的门生后辈提供了“先天条件”。

幼时的袁世凯胆识过人。 袁世凯五岁时在寨垣上四下眺望捻军杀入,竟然“略无惧色”。见惯了血腥战争的袁世凯,从小胆大妄为,好勇斗狠,且领袖欲极强,五六岁时就在同龄孩童中充大王,一语不和,拔拳相向,死缠狠打,不胜不休,群童避之如蛇蝎,佣人戏称之为“泼少爷”。后来的好事者称赞袁世凯:“胆识坚定,由天赋也。”

二、童年多方积淀。(一)受到云贵总督张亮基赏识。1866年,7岁的袁世凯随嗣父袁保庆到济南。袁对读书不感兴趣,整日游山玩水,打架斗殴。他喜欢练拳习武,1869年,10岁的袁世凯又随嗣父袁保庆到南京,云贵总督张亮基见袁世凯言行机灵,认为是个“可造之才”,把袁世凯带到扬州,让袁和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二)寄居北京族叔家中,迅速成才。1874年至1976年,15岁至17岁的袁世凯在北京,住任户部左侍郎的胞叔袁保恒家读书。

袁保恒对之严加管束,并聘请三位名师教授袁世凯等人。袁世凯昼习词章夜究兵书,昼夜并进,每寝不足三个时辰,音韵词章大有长进。袁世凯两个胞叔袁保恒和袁保龄(在京任内阁中书)同属李鸿章淮系洋务派,常在家中与同僚议论“练兵求强”之洋务。十六七岁的袁世凯耳濡目染,受“练兵求强”洋务思想的影响,“留心时事”,“好读兵书”,常就练兵以“安内攘外”,与两位胞叔等论说不己。袁保恒等对他的议论颇为赞赏,袁保龄也曾感慨地说:“嗣武有人,也可略慰。”

三、继承丰富家业、散财聚人心。 1878年,袁氏家族分家,19岁的袁世凯获得一份相当可观的家产,住在分给自己的二爷袁甲三在陈州购置的大宅院中,成了一家之主。袁世凯自立门庭,他发起成立“丽泽山房”和“勿欺山房”两个文社,自任盟主,广邀当地文人士子,“捐资供给食用”,“寒士多依为生”。很快,袁世凯以“慷慨好施”“以善为乐”,名闻远近。1879年秋,袁世凯再次参加乡试,不料再次落榜。同社的士子却有两人考中。袁世凯一怒之下,将自己所作诗文和家藏典籍付之一炬,决心投笔从戎。道:“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龋凝久困笔砚者,自误光阴耶。 1881年5月,22岁的袁世凯前往山东登州,投奔嗣父袁保庆结拜兄弟、督办山东海防的淮军统领吴长庆而去。

四、投身吴长庆军中,崭露头角。1881年10月,袁世凯投奔到山东登州吴长庆部。时吴长庆部己人满为患,但碍于结拜兄弟后代的情而,吴给资遣散袁世凯随从,留下袁世凯一人,月供10两银子作为零用钱,让袁世凯拜学识渊博的幕僚张睿为师,学习词章之学。袁世凯大失所望,张謇见袁虽年纪尚浅,但颇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概,于是向吴举荐。吴长庆随即委任袁世凯为营务处帮办,辅佐自己办理军政事务,兼带稽查队,纠查违法违纪案件。22岁的袁世凯上任不久即显示出极强的办事能力和负责精神。袁世凯还时常与吴、张等,除慨激昂地做忧国忧时之宏观大论。吴、张等均觉袁对中外情势分析甚为精辟,而袁任职营务处帮办,又见其做事“井井有条,似颇干练”,均认为袁世凯“有宏志,才堪大用”。

五、随军进驻朝鲜,决断平乱、始获威名。1882年7月,时为清朝藩属国的朝鲜发生内乱(壬午之乱),久己凯觑朝鲜的日本,以保护侨民和使馆为由,调集兵力,准备入朝。清廷指令吴长庆带所部六营官兵火速先于日军入朝,平定兵变,以阻止日本乘机侵朝。袁世凯先是协助吴长庆做好入朝准备工作,使得庆军得以准时开拔。随后和作为先头部队的庆军第一营一起,向朝鲜出发。8月22日,因第一营管带不服将令,袁世凯被任命代理其职务。袁世凯钧令严命,积极配合吴长庆大军平叛。帮助吴长庆将朝鲜大院君李罡挟持至军舰。由此获得朝鲜国王和吴长庆的一致好评。吴长庆特地向李鸿章举荐袁,袁被破格提拔,由从七品一跃而为正五品,并赏戴花翎。

1884年4月,李鸿章指令袁世凯留驻朝鲜,会办朝鲜防务,兼带一营庆军。如此,袁世凯与记名提督吴兆有和总兵张光前,统带三营庆军,与清驻朝通商大臣陈树棠,共同掌控朝鲜局势,遏制日本向朝鲜扩张。朝鲜“开化党”在日本人暗中扶持下,趁机逼走闵妃、控制国王李悉。袁世凯果断派兵攻打王宫,解救国王。国王李熙获救,下诏重组政府,阂妃也随后返宫,亲华派重掌国政。袁世凯率领一营庆军驻扎王宫,名为保护,实则控制。袁世凯住在偏殿楼下,与李熙居室只有一墙之隔,对李熙进行直接控制。一日之间,形势逆转,中方大胜,掌控全局。李鸿章曾称赞袁世凯“两次勘定朝鲜变乱,厥功甚伟”。后朝鲜国王奏请要袁世凯留任朝鲜。

1885年10月30日,李鸿章免掉陈树棠,任命袁世凯为清“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全权大臣。李鸿章为“隆其位望,优以事权”,“使其稍有威风,藉资坐镇”,特给袁世凯加三品衔,同时密函朝鲜国王李熙,有关内政外交事宜,都应随时与袁世凯商量。于是袁世凯成为朝鲜实际上的掌控者,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抵制日本对朝鲜的控制。袁世凯在朝鲜的举动赢得了清朝内外的极大关注。

参考文献:

1、白云涛:《早年袁世凯述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年,第12期;

2、管书合:《袁世凯对日外交述论》,《史学集刊》,2007年,第1期;

3、罗继祖:《袁世凯的早年》,《史学集刊》,1987年,第3期;

朱言论史问答团队·赵士见撰稿

欢迎关注朱言论史,不仅有头条号,还有公众号!

最后的王爷寿元为什么休妻

清宣统年。

admin生活常识


相关阅读

旅游常识
旅游常识
旅游常识

中秋安阳去哪玩安阳旅游团一日游

浏览量(126)2023-10-11 19:40:17
旅游常识
数码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