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何不学赵匡胤黄袍加身铁帽子王僧格林沁级别

2023-09-22 23:26:45 生活常识 97

曾国藩为何不学赵匡胤黄袍加身

柴荣赵匡胤者,君似强龙,臣如猛虎,开疆拓土之初,匡胤为国家柱石。

若天假寿柴荣,龙虎浑一九州,则无匡胤龙尊之日。柴荣忽殁于英年,昔柴荣以义子承郭氏之基,郭氏岂无可扶之人?是以得位有窃取之嫌,亦非至正。今七龄幼子承袭大统,值天下四分五裂,强敌环伺之际,柴氏恩威未及久固,匡胤权谋已露锋芒。自古谋拥立希宠不乏其人。捽童子去位,易如反掌;夺窃者之金,心无所负。黄饱一朝加身,便为大宋始祖。

夫华夏文明,最重儒家。拟君臣为父子,倡忠义之千古;尊强权变奴才,问骨气之安在?自古拥兵功就者,鼓其龙行天变希荣邀利者比比,于波诡云谲之间,难试叵测之心,虚言为诱,黄袍未见加身,足至引颈就戮。

当是时曾募兵昭保家卫国之名,共驭时艰,驱贼荡寇,以期封妻荫子,是谓义正。太平天国虽政治失机,屡戕民意,然多为华夏男儿,血脉炎黄与湘军系于同族,更胜一衣带水之亲!曾国藩杀之殆尽,心亏同种。此时谋变,失忠正寄托之所;平叛易叛,绝同族拥立之资。朝庭灭之以正,百姓诛之以邪,取死之道,岂如之大儒能为?

家书记日之文,原本私密,竟能昭之天下,言之至正,缜密如斯!非刻意而为,则为至圣!叹青史犹在,千百年后物事尊贬丕变;论红尘世俗,心思转瞬之间亦可九移!

噬血顶红,誉满天下。时下奉为圣贤,朝庭柱石之文正公,平叛逆踏碎积山白骨,实鹰犬之霸主;入仕途如履薄冰!真奴才之极品!

吾侪耕者,纵茶余之水,论管窥之识,偶评至圣至伪,有伤他人仰止,告罪于先,望谅之!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八里桥之战,为什么僧格林沁、胜保等人率领的清军会不堪一击

八里桥,位于通州以东,距离北京约八公里。1860年9月21日,为了保卫北京,英法联军和清军在八里桥爆发了一场重要的战斗,因此被称为“八里桥之战”。

战斗开始时,僧格林沁手下有蒙古马队一万人,步兵一万人;此外,直隶提督成保、副都统胜保率领大约一万名绿营兵作为僧格林沁的后备部队。

清军总数三万人,相比之下,进攻一方的英法联军总数大约八千人左右。

然而,这是一场“一边倒”的战斗,也就是法国议员们所谓的“让人发笑的战争”。因为,三万人的清军死伤过半,英法联军伤亡总数不过寥寥几十人而已。

在很多人印象中,清军八旗以“骑射得天下”,蒙古骑兵更是赫赫有名,为什么失败的如此之惨?

小奔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清军在人数上占优势,但在火力上处于绝对劣势。

因为,英军装备了新发明的阿姆斯特朗炮。这是世界上最早装备的后装线膛炮,有效射程2000米,最高射程3500米,5.5千克的炮弹发射后,会炸成42片碎片,飞向不同的方向。

当年横扫天下的蒙古骑兵,在杀伤力、准确性和超长射程面前,一筹莫展。他们甚至根本来不及冲到,就被呼啸而至的炮弹撕成碎片。

一位英国军官如此记载:“每一发阿姆斯特朗炮弹都在他们之间爆炸,一次就撂倒一群敌人”。

此外,英法联军装备的是配备刺刀的前膛燧发枪以及部分线膛步枪,相比之下,清军的主要装备依然是冷兵器时代的弓箭刀枪,以及少部分的抬枪,鸟枪等。

二、清军在火力上处于劣势,在士兵单兵素质上也处于劣势。

英法联军刚刚经过残酷的克里米亚战争考验,以及镇压印度大起义的战争考验,兵员也绝大多数是义务兵役制加职业军官团,可以说是身经百战,单兵素质极高。

相比之下,满清却被已经持续十年的太平天国起义拖得精疲力尽,军队死伤很多,仅有的一支野战素质较高的湘军,正在南方和太平军争夺安庆。

也就是说,咸丰皇帝可以用来和英法联军对抗的军队并不多,蒙古马队的骑兵很多人,只不过是察哈尔的蒙古牧民。他们中大部分人,早已丧失了祖先的勇武精神,射出的箭不但速度慢,又不准。他们所骑的马,也不是久经战阵的战马,因此一听到枪炮声,就吓得到处乱跑。

这样的素质差距体现在骑兵对决中,英军女王龙骑兵以势不可挡的冲锋撕碎了清军的阵型,许多蒙古骑兵被砍翻在地,目击者惊人用了同一个形容来描述双方骑兵接触瞬间的场景:“看起来就像在打九柱球(类似保龄球)一样。”

三、清军不仅在火力和训练上处于劣势,在指挥上更是让人匪夷所思。

僧格林沁是清军当中难得的骑兵统帅,然而在八里桥之战中,他舍弃不用一向引以为豪的步兵正面诱敌,骑兵迂回两翼夹击战术。

反而是把步兵隐藏在灌木丛中,用骑兵正面强行冲击,最后在敌人的优势火力面前,哪能不失败呢?

此外,清军压根不知道夜袭、骑兵袭扰、破坏补给线等等,只是摆出大兵团决战的架势,但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败得更加彻底而已。

因为以上三点原因,清军虽然作战不能不说勇猛,牺牲不能不说惨烈,却遭到了极其惨痛的失败,值得我们后人深思。

曾国藩已经北上支援僧格林沁,为何僧格林沁还死在捻军手里

有时候历史是偶然也是必然。作为清帝国八旗中最后的战将,僧格林沁一生都在为满清补窟窿,可谓战功赫赫。可是大厦将倾,不是一个两个人能够决定的,不管捻军,还是英法联军,亦或是天平天国,都是历史的必然。僧格林沁作为一名优秀的指挥者,虽然可以取得局部战争的胜利,但阻挡不了历史的潮流。强如晚清四大中兴之臣,也无法阻挡大清的覆灭,更何况一人之生死。即使,曾国藩北上支援僧格林沁,也无济于事,只不过会延缓僧格林沁的死亡,不过,僧格林沁的死也是一个偶然,满清的铁帽子王竟然被一个无名之辈给悄无声息地捅死了,不得不让人感叹,世事无常。

如何评价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是一位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评价因立场而异。
但从历史事实角度来看,他是一位顽强的抵抗者,为保卫祖国领土尽过全力,且其身陷囹圄后仍然保持了高度的自尊和尊严。
他的行为对历史有积极的影响,塑造了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传奇形象。
可以包括对其在清朝政治变革中的地位和角色,及其对西方近代武器和军事的认识和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admin生活常识


相关阅读

旅游常识
生活常识
汽车知识
生活常识

滥情什么意思(深情又滥情什么意思)

浏览量(297)2022-12-25 06:53:30
谈谈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