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过哪些印象深刻的打油诗,打油诗算得上烤涮自助加盟

2023-10-11 05:00:34 旅游常识 105

你读过哪些印象深刻的打油诗,打油诗算得上

印象深刻的很多,比如老树、丰子恺的作品等等。打油诗为诗,应属诗歌范畴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类。

你知道有哪些演员可以演出衣冠禽兽(斯文败

基本上,很多面容文质彬彬的演员,戴副眼镜,嘴角一挑,硬照就很有“衣冠禽兽”的感觉了。但是由于没有演绎过,只能算作有潜质。

在影视作品里,动态的“衣冠禽兽”,需要发挥出逆人性的演技:要演出发自内心的邪恶,并心安理得,又要有符合人类伦理道德的伪装。有几位演员,已经经受住了动态考验。

1.克里斯蒂安·贝尔 [美国精神病人](2000)

帕特里克·贝特曼过着双重生活,日光下是华尔街精英,风趣迷人,黑暗中却是杀人狂魔,嗜血蝙蝠。当他杀红了眼,却仍然有一股精英味儿。

《纽约时报》这么评论贝尔的表演:

“这个角色变化无常,从充满狼性的雅痞,到链条电锯杀人狂,再到哭泣的宝宝,贝尔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多重人格暗藏的联系。这一分钟贝尔的帕特里克是个懦弱的极客,一个他所谓的‘空壳’,下一分钟又是一个傲慢的风雅人物,再下一分钟,又成了一个歇斯底里的懦夫,分不清幻想与现实。”

他连穿着雨衣,都透露出职业、严谨,可手中拿的斧头,却映射出扭曲的面目。

美国梦诱人追逐金钱与社会地位,是为“衣冠”,但这之下的空虚,又使得帕特里克以鲜血来弥补内心的空洞,是为“禽兽”。贝尔用层层叠加的面相,呈现了一个真正的衣冠禽兽。

2.克里斯托弗·沃尔兹 [无耻混蛋](2009)

汉斯上校,二战时的“犹太猎人”,总是一身一丝不苟的纳粹军装,德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自如切换,脸上似笑非笑,带着友好的敌意。

一出场,他就“温文尔雅”地,以人类厌恶老鼠,比喻纳粹厌恶犹太人:

“有老鼠对你做过什么事,让你对它们如此憎恨吗?老鼠是黑死病的罪魁祸首,但那是以前的事情。

对你来说,老鼠可以传播的任何疾病,松鼠也可以传播,但我猜你对松鼠并没有对老鼠那样的憎恨吧。它们都是啮齿动物,除了尾巴,它们看起来都很像。

如果一只老鼠跑过你的门前,你会给它们盛一杯美味的牛奶吗?你厌恶它们,但你并不知道厌恶它们的原因,你只是这么觉得。”

他徐徐一本正经胡说八道,冷静之下,是无边的残忍。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一度考虑放弃这部电影,因为他认为,汉斯上校这样一个角色,是“演不出来”的。但沃尔兹试镜以后,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沃尔兹也凭借此角色,得到2010年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3.黎明 [无间道3:终极无间](2003)

严格来讲,[无间道3]中黎明饰演的杨锦荣,不是一个“禽兽”,但他成功地让观众误以为,这个角色就是一个斯文败类。

几个走私枪火的大佬问他:“这位警官,有什么得罪的地方?”他情绪不见起伏,甚至有点虚弱,说出来的话却是:“今天我特别想打人。”

场子的老板过来想息事宁人。杨锦荣看起来文文弱弱,却一把将对方推倒在地,把毒品塞在对方口袋里,依然是虚弱的口气,说,私藏毒品,要判十年八年。

由于太贴合伪·斯文败类的设定,在看到结局之前,不少观众还以为杨锦荣是终极Boss。

在宾馆里和陌生人拼房,是什么感觉

我不仅和陌生人拼过房,而且还是一位异性。而拼房的原因主要是大家都是穷游,一路骑行,风餐露宿,几天没有洗澡,实在受不了,两个人拼一间房为了洗一个热水澡,这是发生在10多年前318线上的事情。

07年,大学毕业。单人单车骑行川藏线,这是我十多年来的一个梦想,想在大学毕业时给实现了,也当做送给自己的一份礼物与历练。

用大学兼职的挣得钱一样一样的准备齐全了出行的装备,其实也就一辆山地车,及一套露营帐篷睡袋以及卡式炉和高压锅,以及口袋里剩下的一千多元现金,这将是自己骑行318的全部资金。

那个时候的318还很单纯,没有直播和打赏,只有徒步和骑行。失恋的,失业的,毕业的,成人的,都走上了318。大家来自五湖四海,目的地都是拉萨。

有钱的人有有钱的旅行,而没钱的也有穷游的办法。而我就是真正的穷游,只带了高压锅和面条,鸡蛋是一路走一路买,每天中午晚上都是自己做饭,中午简单吃鸡蛋面条,晚上如果是一个人就是加一些蔬菜一起煮面条。而露营的地方大都骑友比较集中,有时候会大家一起A做菜做肉,吃一顿好的算是打牙祭。

那时的318远比现在艰辛,到处是泥泞,到处在修路漫天灰尘。吃饭可以省,但是必须洗澡。因为汗水和灰尘即使你遮蔽的再严实,灰尘也是无孔不入。

于是给自己定下三四天必须洗一次澡,因为不洗全身难受。从成都到新都桥,都是单骑,虽然路上遇到很多车队表示愿意收留我,因为自己骑的慢,而且不想受到约束,都是那儿给就在那儿歇的骑行状态,更重要的原因是怕自己的消费跟不上。

刚过新都桥,赶夜路,偶遇女骑友,单骑而且深更半夜还车坏了,于是下车帮忙,修车,卸行李,推车。最终还是没有搞定,只有一起在陪她在路边搭帐篷,等待明天回镇上修车。

经过了解,大我一岁,成都上班,算是学姐,工作原因出来散心,也是穷游。不愿结队,只想单骑。要不是今晚深更半夜,荒郊野外车子坏了也不会跟我结队一起露营。

第二天耽搁半天,终于把车子修复,本想告别分道扬镳,奈何两个速度差不多,一会儿我超了她,一会儿她又追上了我,最后干脆结伴而行。

到了当天骑行目的地,我给她说今晚不露营,要找旅馆洗澡,因为几天没洗澡了。问她准备怎么办,露营还是住店。她表示自己也需要洗澡,干脆今天就住旅店算了。

前面镇上找了一家,120块一晚,自行车子可以停进屋里,还有热水澡,包含第二天早饭。觉得合适,问她要不要一间,然后她说要不拼一间双人间得了,反正大家也是为了洗澡。

当然我没有拒绝的理由。,于是就和她拼了一间房。

别问我拼房做了什么?问的话就是什么也没做。骑行太累,洗完就睡。

现在想想,真是羡慕和怀念那个时候的美好和单纯!

最近有哪些好看的电视剧

《大話西遊記》、《人間正道是沧桑》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考

古代能考中秀才、举人、贡生、进士的难度多大?想想范进就知道了,考了大半辈子,最后还疯了。古代的官职很多,具体秀才、举人这些能当什么官,无法全列出来,我对比现在的职位大家会更明白。

  • 秀才,相当于基层的公务员,属于特权阶层。

  • 举人,正宗基层的国家干部,县局级别。

  • 进士,起步就已经是县局级别,以后发展看自己能力。如曾国藩、李鸿章就是普通的进士,后来都成了正国级。

对于考中进士这些的难度,我也拿现代的难度对比:

  • 秀才,考中难度等于考上现在比较优秀的一本大学,对应普通211/985院校。

  • 举人,考中难度等于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国家级TOP2。

  • 进士,考中难度等于获得牛津剑桥这样的博士学位,世界级TOP10.

古代考试制度由来已久,每个朝代考试的难度和考中后分配的职位都不一样,所以我就拿比较近的朝代来表述。因清朝的科举制度发展比较完善,那就定义为“晚清”。

古代的莘莘学子们悬梁刺股,呕心沥血就为了博得几个头衔,秀才、举人、贡生、进士。但也有不知道真相的人把现在的学历跟以前对比成了,秀才对应小学;举人对应大学、进士对应名牌大学。中学的时候我们都读过《范进中举》,他坚持科考到54岁,一朝中举,直接疯了,如果举人只能对应大学,那么以古代死读书的那股劲,范进肯定不会疯。

都说科举难,却不知道难在哪,可以说科举就是难在录取率,下面分析科举录取率。

科举难度第一步:秀才=985/211本科

秀才考试每三年举办两次,人口大的县录取名额在三四十个,中级县二三十个,小县只有十来个。如果放在今天来算,等于是全县统一考试,要进前三四十名。

举个例子:

曾麟书,也就是曾国藩的父亲,也是非常用功读书之人,但屡次不中,一直考到了43岁,连续考了17次才终于考上秀才。

所以,秀才只是小学水平?如果是这样,古代秀才应该烂大街才对。

科举难度二:举人=清华北大

秀才考完后就开始考举人,秀才已经如此难了,那要举人不是难上天?那是肯定的,不然范进也不会考到54岁才中举人,也不会一激动就疯了。

选拔举人的考试叫乡试,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份举行,因时逢秋季,又称“秋闱”。此时各省的秀才集中在省会的贡院考试,但可不是所有秀才都有资格参加考试,他们必须是各州、县学政举办的科考中名列第一、二、三者方有资格参加。

跟我们现在的高考不一样,今年考不过,明年还可以接着考,但这样复读一年,对于学生来说压力已经非常大了。可是在古代,今年考不上,就得再等三年,这其中的压力可想而知。并且举人的录取率可是低得吓人,清朝规定,各省举人录取名额参考各省人口、教育水平高低、每年给中央缴纳税收的金额。缴纳金额高、人口多、教育水平高就多录取些,但这也只是相对而言的。

为什么说相对而言,再来个数据:

  • 天子脚下的河北省,录取人数为120人

  • 江苏安徽两省合起来,各录取120人

  • 广东、河南、山东、山西、四川这些中等省份,各录取六七十人

  • 浙江、江西、福建算考试大省,各录取八九十人

  • 云南、两湖、广西,各录取四五十人

  • 远的地方,如贵州、陕西、甘肃这些考试小省只能录取三四十人

请注意,以上说的数字不是“每年”,而是“每科”,因为三年才开一科,所以上面是三年每省的录取人数。也就是说平均1年大概只录取40人,小省一年也就是录取15到20人,这个录取率比国内TOP2的清华北大还要低吧。

这样的录取率、这样的科考难度,让考生们压力大到崩溃,以至于经常有考试出现自虐现象。

“场中考生死者三人,一死于蛇,一以烛签自刺,一自碎其睾丸”

这可不是我信口胡说,这事就发生在1903年的浙江乡试的考场。

考上了举人后,这时统治阶层的最高殿堂向你打开,“会试”在向你招手,在这里你可以放手施展自身才华,进入最高统治阶层的阵容。会试在乡试过后的第二年三月举行,由礼部主持,称为“春闱”。这是科考中最重要的一场,但录取率低到令人发指,为什么?因为几年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都会一同应试。

也就是说,你要面对的不光是“应届生”,也不光是“复读生”,你要面对的是“历届复读生”。这个历届是多少届,大家都不清楚,可能是三五年前落榜的,也可能是三五十年前落榜的,甚至还有六七十年前落榜的。试想下,你要面对的是三五十年前落榜的复读生,五十年,半个世纪,他们还一直在考试,这样的人战斗力得有多强?

从时间线上来说,你17岁参加高考,有一批五六十岁,甚至七八十岁的老爷爷和你一起考试,争取你的名额,你觉得你考中的几率多大,你的信心剩下多少?

进士的难度有多大,上面写了应该多少了解了,再来个数据看下进士的录取率:

  • 会试的录取人数没有规定,但一般也就是百余名到二三百名

  • 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也就是录取了406人

  • 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一共就录取96人

  • 清朝267年开科112科,总录取的进士人物为26849人,按清朝统治时期267年算,平均每年录取100人,平均每科录取240人。

这样的考试难度,这样的录取率,已经等于世界TOP10的大学博士学位难度了。世界排名十的大学,每年合计产出的博士生应该多于进士的十倍不止吧。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当你走过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走过了童生-秀才-举人-贡生后,你现在就是庞大帝国统治阶级的一员了,这个时候你可以放声大笑了。现在的你可以在这个国度横行无阻,吃喝不愁,在全国各地都有人买你的账,所以你真的可以笑了。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再看一下,为什么成为进士可以大声欢笑

按60年为一代人来算,清末咸丰11年、同治13年、光绪34年,三朝一共58年,录取的进士人数分别为:

咸丰1046人、同治1588人、光绪4088人,合计6688人。再看这一时期的全国人口,大概为4亿人左右,4亿人里录取6688人,大概是0.0017%,也就是万分之0.17,十万分之1.7,百万分之17,100万里录取17人,是不是可以放声大笑,如此低的录取率,其难度大到难怪那些考生捏爆一个蛋。

科举制度的难,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别说范进会疯,换我,我也疯。

admin旅游常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