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县大槐树镇东周壁村历史洪洞县大槐树景区门票多少钱

2023-11-03 13:00:24 旅游常识 122

洪洞县大槐树镇东周壁村历史

原名周家圪塔,民国17年分村,该村居东,故名东周壁。

东周壁村是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大槐树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

区划代码为141024100210,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41024。邮政编码为041000,长途区号为0357 ,车牌号码为晋L。东周壁村与北周壁村、南周壁村、南辛堡村、东冯堡村、西冯堡村、李堡村、梗壁村、永一堡村、城东村、东永一村、常青五村、西永一村、常青四村、南磨村相邻。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是真实存在的事件吗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是一首民谣。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说到一个历史――明朝移民。明政府屡迁山西之民于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当年迁民最集中的地区就是洪洞县。

洪武

至永乐年间,明政府为发展农耕,充实国力,巩固政权,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结万民,发放川资,遣送四方,开疆拓土,历时50年组织了18次迁民,百万民众迁往

河南

、山东、安徽等18个省市500

多个

县,古槐移民遍布整个

中原

地区……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

寻根洪洞大槐树,深挖当年为何大迁徙

实际上从大槐树迁出的人并不多,大家并不要听信某些假烂专家的耸人言论。当然了,有些地方大部分是从大槐树迁来的情况属实,这主要与当年蒙古的战争策略有关,元朝东征西讨,对于拒不投降然后攻下的城池,基本上是屠城政策,花剌子模灭族,西夏灭国,还有我要细讲的禹州灭城。

当年冬,元金对决在禹州城西南的三峰山,窝阔台和拖雷使用疲劳战术围困骚扰金军的完颜陈和尚,金军饥寒疲乏交迫,伺机突破了元军佯留的缺口,朝钧州城奔袭,元军趁势拦腰断金军,金军首尾不顾,前部遁入钧州城,后部则被打溃散。元军随即兵围城池,喊话金军:降则保城,不降则屠。金军殊死抵抗,城破,元军尽杀城中军民。

宋金之时,禹州乃著名的中药材中转站,拜药圣孙思邈,城内各省会馆林立。元军为了恢复禹州中药材的流通与交易,遂从大槐树迁移来了众多山西人。事至今日,老一辈还有口头传诵,话说当年迁徙之时,元军聚村民于大槐树下,决议去留,表留的多,表走的少,结果元人反其道而行,表留的走,表走的留。

如果想验证一下自己是不是大槐树的后代,那么脱下袜子,看看小脚趾有没有分两瓣?

洪洞大槐树的传说

“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首古老民谣,在年复一年地口耳相传中保留下来。这些民谣,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从那些古稀老人低沉而沧桑的声音里流出来,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遥远而漫长的故事。那么,洪洞大槐树的背后,到底藏着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这还得从元末明初时期开始说起。

元朝的统治者们虽然善于征战,却疏于统治,侵略扩张的过程,消耗了大量民力财力,使得百姓税负越来越繁重。再加上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本来就容易引发抵触和争议,因此,在元朝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事件络绎不绝。然后朝廷又会派军队去镇压起义,如此循环往复。而比战争更可怕的,则是自然灾害。

元朝的自然灾害特别多,九十八年内共发生有记录的大型水灾九十二次,旱灾八十六次,冰雹灾六十九次,蝗灾六十一次,歉饥五十九次,地震五十六次,风灾四十二次,霜雪二十八次,疫灾二十次。“连年饥馑,民不聊生”,甚至出现“禾不入土,人相食”的惨状。以至于《中国救荒史》的作者邓云特先生都不得不在文末感叹:“可知元代之灾况,较其前之任何朝代,皆严重多矣。”

可以说是连年的自然灾害和战争共同摧毁了原本骄傲而庞大的元帝国。朱元璋推翻元朝,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而与此同时,一起被毁灭的还有人口和经济。无数的人死于战乱、死于饥寒、死于飞来横祸。不少地区都因为人口太少而不得不降低地区的行政等级。而到了明朝初年,全国人口只剩下不到一千万。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湖广等地都变成了人烟稀少、田园荒芜,一片萧条景色。

相比之下,山西则非常幸运,没有遭受过太多的自然灾害。而且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山西也没有成为元末农民起义的主战场,而是相对平和地完成了政权交接。所以在全国其他地区民生凋敝的时候,山西依旧是人口稠密,农田肥沃,百姓衣食丰足。

明朝以后,政局逐渐稳定,天灾也不再那么频繁。明太祖朱元璋看到大片本应该长着麦穗和稻谷的土地因为无人耕作而变成了荒地,当然觉得十分可惜。“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他下令让山西地区的人向外迁移到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从洪武六年到永乐十五年,一共有十余次的移民。六口之家,去其三四,前后人数达一百多万。数十年后,才使得中原地区逐渐恢复了生机。

古代中国人一向安土重迁,如此大规模的迁徙实属罕见。他们之所以会选择背井离乡,首先是由于明朝政府的强制要求。其次因为这些迁走的人通常都是一些山西的贫民,通过迁徙到中原垦荒,他们可以拥有很多属于自己的田地,头几年不用缴税赋,还能得到政府的奖励。这是他们改善生活,乃至改变命运的不二选择。

但是中国人毕竟是恋家的,他们在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期望的同时,也带走了对故乡的眷恋。其中,山西洪洞大槐树就是最大的一个移民登记点。要移民的人们到这里集合,报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背着行囊,走上奔向远方的马车,一去不回。

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这株大槐树栽种于汉代,到明代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根深叶茂。古人多不识字,更没有GPS,跋山涉水之后,他们或许早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大槐树因为本身年代久远,是很多人一出生就看到的。又是移民的登记点,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那批人心目中故乡的标志和思亲之情的投射。于是这些迁移到外地的山西人唱出了“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样的民谣,并且把它教给了自己的儿孙,引导着他们来到大槐树下寻根。

现在我们看到的洪洞大槐树早已不是原来的那棵,而是在原来的槐树的位置上,用钢筋水泥重新还原成的。但即便如此,它还是成为了国家5A级景区,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以民间祭祀活动为特色的5A级景区。

曹文轩在散文《前方》里说“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这大概就是大槐树存在的意义,也是为什么在人口迁徙日益频繁,乡村文化日益衰落的今天,仍然有那么多人,对钢筋水泥筑成的大槐树念念不忘的原因。

临汾洪洞大槐树值得去吗

大部分中国人都听过这首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传唱于大江南北,妇孺皆知。

洪洞的这棵大槐树,见证了明洪武年间,山西临汾向全国18个省500多个县进行18次大移民的历史。主要移民源地是太原、平阳、泽、潞、卫、沁、汾等府州,而平阳府(今临汾市)居首位,洪洞县是平阳府的人口大县。洪洞县地处晋南的交通要道,明政府便把移民局设在城北贾村驿站旁的广济寺,寺门前的汉植大槐树,成了各地移民汇集、开拔外迁的集散之地。在这里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放盘缠,然后迁移到黄河河流、长江中下游地区。

复旦大学教授安介生的《山西移民史》统计:“山西移民累计起来,将近百万人之多。”不论是移民的时间跨度、空间分布,还是迁徙次数、组织形式,这都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组织的最大规模的迁民。移民走山西人没有忘本。以后不论走到山南海北,只要一说是老鹳窝底下的人,都亲热无比。中原地区少见老鹳而多见老鸹,后来人们就把“老鹳窝”说成了“老鸹窝”。

中华民族、黄皮肤的炎黄子孙的根就深植于临汾这片热土。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山西洪洞大槐树被称为“天下故乡,华人老家”,更是凝聚血脉亲情、民族感情的桥梁和纽带。这里独特的根祖文化是很多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是亿万移民后裔心中“家”和“根”的象征。所以有机会去临汾洪洞大槐树还是要去看看的。因为这里是咱们炎黄子孙的老家。

admin旅游常识


相关阅读